薛宝钗的关系学
《红楼梦》中刻画了许许多多鲜明的人物形象,薛宝钗就是其中一个。本文只是想尝试分析这个人物性格中的一个重要侧面。
一、薛宝钗的生活处境
文学作品既然要把人的生活及其命运作为描写和表现的主要对象,就不能把他(她)同所处的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割裂开来,《红楼梦》也是如此。
薛宝钗出生在“本是书香继世”的家庭,父亲在时,令其从小“读书识字”,接受封建文化道德的教育熏陶。
薛家又是“皇商”,十分有钱,但薛宝钗幼年丧父后,哥哥薛蟠在母亲的溺爱纵容下,老大无能,经营上一窍不通,后来又犯了死罪,打官司花去了大量银子,遂使家道衰落下来。母舅王子腾又在外任,照应不着。
薛宝钗这种生活处境,使她从小就“为母亲分忧代劳”,接触世面较多,取得了最初的生活经验。加上从小深固的文化教育熏陶,封建思想意识已经渗入她的灵魂深处,使她处处遵循着封建主义的做人标准,以至失去了一般少女的天真和单纯,而时常表现出一种成年人的稳重和世故。于是,她年龄不大,却比较“老道”了。
薛宝钗因入京待选“才人赞善”而寄居在姨母王夫人所在的贾家。这贾家是皇亲国戚、开国元勋的后代,不过到了这时,尽管外表显赫,内里已经十分腐烂了。
这个家族内部矛盾重重,无论是父子母子之间、兄弟姐妹之间、姑嫂妯娌之间、夫妻嫡庶以及宗族亲戚之间,都没有什么真正的亲热,处在复杂交错的利害关系之中,彼此机心四伏、互相谋算,到处勾心斗角,充满着猜忌和倾轧,各自培植爪牙,甚至把一部分奴婢也拖进互相倾轧的旋涡。
贾家的前途,对薛宝钗自然是休戚相关。她必须协助配合封建家长,去挽救贾家“运终数尽”的颓局。但她毕竟只是亲戚, 寄居在关系这样复杂的大家族环境里,在这样做的当中,她必须四面周全、八面玲珑、委曲求全、随机应变 ,精心处理好上下左右、老幼尊卑各方面的关系。
由于她正好在主观条件上已经具备——从小深固的封建文化教育熏陶、“老道”的气质、“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自信心,更使她能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把各方面关系调理得更加圆熟。
二、与贾家统治集团搞好关系
薛宝钗初到贾家,先得取悦于统治集团,才能使自己站住脚。
贾母是高居家族之上的家长,封建宗法制度和伦理道德使这个“老祖宗”成为这个家族里最受尊敬、最有势力的人物。谁要是得到她的喜爱和宠信,自然也就成为有地位的人。
薛宝钗处处善于逢迎贾母,连自己被问及“爱听何戏,爱吃何物”这样的事,也要察言观色,专拣贾母喜欢的说,引得“贾母更加喜欢”(22回)。她在贾母面前总是表现得温厚贤淑、端庄稳重、罕言寡语、安分随时,使得贾母多次夸奖她说:“千真万真,从我们家里四个女孩儿算起,都不如宝丫头”(35回),“我看宝丫头性格儿温厚和平,虽然年轻,比大人还强几倍。……心胸儿、脾气儿真是百里挑一的”(84回)。
对于其他有权势的人物,她也是极力讨好。元妃送来的灯谜,她“明知并无新奇”、“一见早猜着了”,但“口中少不得称赞”,只说难猜,故意寻思(22回)。王夫人逼死了金钏儿,薛宝钗却察言观色,不得罪王夫人,故意笑着劝王夫人说金钏儿“多半”是“失了脚”掉下井的,“不过多赏她几两银子发送她,也就尽主仆之情了。”还进一步献出自己的衣裳来,以表示自己同情王夫人(32回)。
由于她在家长们面前的一言一行常常怀有某种心机,不任真实感情随意流露,从而博得了好感,在贾家站住了脚。但她还有更重要的目标。
三、进一步巩固关系,配合贾家挽救颓势
外表显赫、内里腐烂的贾家这时是“主仆上下,都是安富尊荣”,子孙不肖,后继无人,“外面的架子虽没很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
贾、薛两家既然是亲戚,自然是“一损俱损,一荣俱荣”了。薛宝钗多少看出了问题的严重性,以她独特的方式立身行事。薛宝钗从大处着眼,委曲求全,尽量弥合家族内部的裂痕。
在贾家的各个成员之间,几乎无时无地不在勾心斗角,充满倾轧和猜忌。贾赦曾借着说笑话时暗刺贾母“偏心”,贾赦的妻子邢夫人也不得宠,自然对王夫人怀着妒忌。于是当邢夫人一发现“绣春囊”,便立刻抓住这个把柄来打击王夫人的治家威信,结果引出一场大风波——抄检大观园。
薛宝钗知道因王熙凤出面说了话,自己才未被搜检,但自己是王夫人的亲戚,这必然招来一些人对王夫人和王熙凤的非难,为了减少矛盾,她就以照顾母亲身体不好为借口,出园“回避”了。事后她又正式提出搬出去住,以免外人在她住的园子里弄出事来,给王夫人招来麻烦(75、78回)。
为了尽量弥合家族内的矛盾,薛宝钗连人人讨厌的赵姨娘、贾环也照顾到了。为争夺荣国府的继承权,赵姨娘、贾环同王夫人的矛盾很深,以至赵姨娘曾想用“魇魔法”来害死贾宝玉。赵姨娘还和王熙凤以及亲生女儿探春之间发生了剧烈的冲突。但薛宝钗却对她没有另眼相待,把薛蟠从江南回来送自己的东西,在分送众姐妹时,也送了些给贾环,把个几乎对一切人都怀着嫉恨的赵姨娘感动得心悦诚服(60回)。
薛宝钗这种人人跟前不失于应候的表现,连贾母也夸她说:“我说那孩子细致,凡事想的妥当”(38回)。
薛宝钗善于做贾宝玉工作,先取悦他,再趁机对其“规引入正”。贾宝玉是一个具有一定叛逆性的贵族公子,他不愿学八股文,蔑视科举制度,“行为偏僻性乖张”,“于国于家无望”。
贾政用世俗平庸的封建正统生活理想、封建统治阶级人生观、伦理道德观去鞭策宝玉读书做人,均无效果。第三十三回宝玉遭到贾政的毒打,宝钗送药、问候,使宝玉“心中感动”,宝钗察言观色,趁机“堂皇正大”地批评说:“你们也不必怨这个,怨那个,据我想�降妆π值芩厝湛夏切┤死赐弦派薄K衔τ瘛罢庋感牡娜恕庇Φ薄霸谕馔反笫律献龉し颉保美弦断膊攀恰�
贾妃回家省亲,得知爱弟竟能题咏,十分高兴,要宝玉当面赋五律四首,以此向众人显示自幼苦心教授的成果。当宝玉作到“绿玉春犹卷”一句时,宝钗悄悄提醒说贾妃不喜欢“绿玉”二字,改为“绿蜡”好。果然,她的帮忙,使宝玉十分感激。她又趁机批评宝玉:“亏你今夜不过如此,将来金殿对策,你大约连‘赵钱孙李’都忘了呢!”(18回)后来,又故意说宝玉“肚子里故典本来多”,含蓄地批评他精力和聪明没用在正事上(19回)。
薛宝钗体贴入微,软化林黛玉,减少规劝贾宝玉的阻力。林黛玉是一个具有一定反封建性的少女,又是一个高傲而柔弱的小姐。她孤高自许,举止言谈不俗,不肯同流合污,但又十分天真。
当宝玉、黛玉二人的关系还无妨家族前途大局的时候,薛宝钗对林黛玉极近体贴、关心之能事,争取她的好感,以减少规劝宝玉时的阻力。第四十回黛玉行酒令时无意中说出《牡丹亭》、《西厢记》上的两句话,宝钗发现后,软硬兼施,先假装要追究此事,直到黛玉“满口央告”时,才又“拉她坐下吃茶,款款的告诉她”一大套男人们应“读书明理,辅国治民”,女孩儿应守本分、切忌看“杂书”的做人之道。黛玉一时被其道学面孔所迷惑,竟然“垂头”“暗服”。
黛玉尽管受贾母疼爱,但总有寄人篱下之感,因此比较敏感,极易多心。针对这一点,宝钗特别对其关心体贴,以巩固两人关系。第四十五回黛玉病中,宝钗仔细询问病情,制定燕窝粥的饮食疗法,还送来一大包燕窝。宝钗自称与黛玉是“同病相怜”,“有什么委屈烦难”,只管告诉。黛玉进一步为她所迷惑,当即表示“感激”,说已经“看出来”宝钗真是个好人,事后又把这些话细细告诉宝玉。
第六十七回,宝钗把哥哥从江南经商贩货回来送自己的东西,分送众姐妹时,给黛玉的“且又加厚一倍”。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当后来宝玉又说起讨厌念书的话时,黛玉竟也劝起他来,还说出了一番对于书“不可一概抹倒”,如果要取功名,不妨读些“清贵”的文章之类过去从没说过的话来。(82回)
黛玉死后,当宝玉对黛玉的思念,危害了家族的前途和利益时,宝钗便抛去了温情脉脉的面纱,冷酷无情地说道:“实告诉你说罢……林妹妹已经亡故了”。宝玉“大声诧异”地说:“果真死了吗?”宝钗:“果真死了。岂有红口白牙咒人死的呢!”
薛宝钗亲近下人,笼络有用的奴婢,劝导、挽救“不肖子孙”贾宝玉。贾母派给宝玉的丫头袭人,信奉封建道德,很会为人处世,并且性格更柔顺、更善于隐忍和委曲求全。连王夫人也十分欣赏她的“行事大方,心地老实,这几年从未同着宝玉淘气。凡宝玉十分胡闹的事,她只有死劝的”(78回)。
薛宝钗通过自己的观察了解,发现从袭人对宝玉的“劝”上,反映出一种担忧家族前途的“识见”来,从而注意亲近袭人,打破尊卑界限,常坐在一起拉拉家常话(21回)。后来听说袭人给宝玉做活计受累,宝钗还主动提出替做一些(32回)。
宝钗还用小恩小惠进行拉拢,将湘云送自己的戒指转赠袭人(32回)。一个戒指值不了多少,但使袭人体会到宝钗的一片情意。从此袭人更加卖力地规劝贾家的“不肖子孙”宝玉要“知书达礼”、“往上巴结”(86回)。当宝玉得知黛玉死后,袭人更是缓缓的将“老爷选定的宝姑娘为人和厚,嫌林姑娘秉性古怪……”的话时常劝解宝玉(98回)。
薛宝钗搞利益兼顾,对下人施小惠,以收大利。为了弥补这个大家族经济上浩大的开支,她曾帮着设法利用大观园里的出产来增加收入,但又怕管园的老婆子贪污或者出勤不出力,于是她想出了法子——在开辟扩大新财源的前提下,适当作些让步,分出一些小利给那些管园的老婆子,好引诱她们卖力气。
这样,不但弄得人人服帖、个个称道,而且扩大了贾府的收入,收到了所谓“小惠全大体”的效果。在这里,薛宝钗显示出她四面周全的人际关系,而这也正是为家族所称道的“齐家”之才。
薛宝钗为使贾、薛两家互相扶持,接受了没有爱情的婚姻。在宝钗眼中,贾宝玉是一个屡劝不改、绝意仕途、“无事忙”的“富贵闲人”。尽管她不止一次地劝宝玉不可荒疏“仕途经济”的学问,应去“立身扬名,”但宝玉仍不听,因而不止一次的为此发生冲突。
在两种思想对立的情况下,他们不可能建立什么爱情,而只保持着表姊弟之间的友谊关系。甚至在母亲对王夫人提过“金锁是个和尚给的,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等语之后,宝钗还总远着宝玉。连看到元春所赐的东西,独自己和宝玉一样时,也心里不高兴起来(28回)。她后来之所以答应和宝玉的亲事,完全是为了母亲、哥哥今后的前途、地位。
为了哥哥的人命案子,薛家经济上花费了巨大开支,迅速衰败下来,做大官的母舅王子腾又突然病死,从此王家一蹶不振。在这种情势下,薛家的地位更要靠贾家这个关系来维持。
而恰好这时,贾家也为家族前途担忧——贾母等人考虑,如果让“秉性乖张”的宝玉和思想古怪的黛玉成婚,其后果对家族不利。当时荣国府经济上逐渐陷于枯竭,家族内部的磨擦越来越多。王熙凤手段不可谓不高,尚且免不了怨声载道,再要寻个真有办事能力的当家人,十分难得。
而薛宝钗一进贾府,就取得了被众人所推崇喜悦的地位。她与贾府中老幼尊卑都相处和睦,帮助探春理家时又“小惠全大体”,表现出特殊才干。只有她最适应贾家的迫切需要,因此家长们选择她给贾宝玉,自然是出于维护家族利益的共识。
既然贾、薛两大家族均已衰象毕露,彼此需要互相扶持、亲上做亲,所以宝钗明明不爱宝玉,也还是违心愿地接受了安排。她要拿出自己的“齐家”之才,去当贾家所渴求的“贤媳”,维护两家共荣的目标。她从一个四面周全、八面玲珑的“关系学”好手,最终走上了以身殉之的道路。
当薛母考虑家世的利益应了宝玉的亲事,回去试探问宝钗愿意不?宝钗的回答十分冷静——避而不谈对宝玉的评价,只从“礼”的角度上“正色的对母亲道:‘妈妈这话说错了,女孩儿家的事情是父母做主的。如今我父亲没了,妈妈应该做主的……’”(95回)
当宝玉丢失玉后病重,贾家要求立即完婚给宝玉冲喜时,薛母为了两家的关系和前途,“只得满口应承”。宝钗得知后,“始则低头不语,后来便自垂泪”(97回)。这件终身大事,毕竟对她是个难以启齿的苦衷,嫁给一个不爱的人,是她感情上的悲剧。
果然,宝玉对这桩婚姻始终强烈不满:“她(宝钗)是我本不愿意的,都是老太太她们捉弄的。好端端的把个林妹妹弄死了。……”尽管薛宝钗努力起到贾家所期望的那种作用——作好贤妻良母、规引宝玉入正,无奈这个家族已是“夕阳西下”、病入膏肓,她即便被送上“青云”,也无力“补天”了。
四、结束语
薛宝钗是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的一个独具特色、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在那个封建社会行将崩溃的时代,薛宝钗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她身上的封建传统教育和生活处境中复杂的矛盾,培养造就出她特殊的思想性格和活动方式。
她的这些特点,适应了她所处的那个特定的家族环境。尽管小说在这个“温厚贤淑”、“端庄稳重”的人物身上倾注了一些赞叹的情感,欣赏她的志向、称她为“贤宝钗”、“山中高士”、“停机德”等等,但由于在整个作品中作者严格忠实于现实社会生活,所以在表现人物性格和展示其命运时,小说客观地再现了社会生活的本质和历史的规律。薛宝钗尽管能够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委曲求全、费尽心力,但终究仍是心比天高、命比纸薄,无力挽回封建家族的衰颓局势。
薛宝钗这个人物典型的塑造成功,是对封建社会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丰富了《红楼梦》这部作品的思想内容,具有极大的认识意义,同时也是这部小说在揭露封建社会生活本质及其发展趋势方面之所以极其生动形象、深刻有力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