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是一部伟大悲剧
《西游记》是一部脍炙人口的小说,深受孩子们的喜爱。永乐大典中收有41回本的《西游记》,已有唐僧取经和孙悟空、沙僧、猪八戒、红孩儿等记载。但文词荒率,仅能成书。后来、吴承恩在此基础上写出100回本的《西游记》。吴承恩是明万历间人,聪明敏慧,博览群书,一代通才;复性善诙谐,每杂解颐之言。经过他的创造性努力,一部中国文学史上的伟大作品由此诞生。
谈及作者本人的创作思想,鲁迅曾说:“假欲勉求其大旨,则谢肇涮(《五杂组》十五)之‘西游记曼衍 虚诞,而其纵横变化,以猿为心之神,猪为意之驰,其始之放纵,上天下地,莫能禁制,而归于紧箍一咒,能使心猿驯服,至死靡他,盖亦求放心之喻,非浪作也’数语,已足尽之。” (《鲁迅全集》九卷166页)
就是说,孙悟空代表人的心,人心放纵则上天入地无法禁止。而最终人心通过紧箍咒代表的社会约束使之驯服,表明人的天良存在,可以放心。作者的这一思想当然明显受宋明理学的影响,儒家精神占主导地位。取经向佛只是作品的外表,其实作者对佛学并没有真正的兴趣,吴承恩的佛学造诣并不高。
我们今天来评论《西游记》,当然不能从上述狭隘的角度出发。一部作品一旦诞生,他所具有的社会价值就不能完全由作者的主观意图决定。伟大的著作所具有的丰富内涵远远超越作者自己意识到的范围,这是在讨论《西游记》时应该特别注意的。
大闹天宫--自由的颂歌
孙悟空从生下来就是自由人,他无父无母,未经教化,全是野性--却比文明人有着强得多的尊重自我、发展自我、大胆创造的巨大激情和勇气。 他身上既没有任何政治、经济枷锁,也没有任何思想文化因袭的重负。一句话, 他是完全自由的。他心目中没有任何权威, 他充满独立精神和创造精神。在中国文学史上, 像孙悟空这样充满自由创造精神、蔑视一切权威的形象,实是绝无仅有的。
他一心想追求自己能力的发展,有旺盛的求知欲和创造欲,一心想寻求自身和儿孙们的欢乐与幸福。他不像文明社会的人群,既屈从于政治权威,又屈从于社会伦理。他无所屈从,无所畏惧。
值得注意的是孙悟空的天生自由主要体现在要求自由发展,特别是发展自己的创造性,不承认外加的权威;他绝没有想要自由残虐生灵、任意欺负别人;也没有想要自由放纵情欲。他诚心拜菩提 祖师学艺,是为了获得发展潜能的知识;打到海龙王那里是为了获取施展才能的工具。大闹天宫不是他挑起的,是玉皇大帝不能容忍他去龙宫要武器。他在天宫的表现固然是目无长上、无法无天,但以其说他故意邈视权威,不如说他以童心在天宫任性玩耍。如果设想孙悟空大闹天宫只是孩子们的自由天性显现,实在也没有什么可以大惊小怪的。
孙悟空形象之所以对中国有非常的意义,因为从他身上人们发现了人的天生自由权利和不依附权威的独立精神,而这正是中国人缺少的。在中国文学中,像孙悟空这样的形象绝无仅有。这是吴承恩献给民族的一份伟大遗产,值得我们认真对待,精心保护。
中国的传统伦理观念不认可人的天生独立性和天生自由权利,人生下来就受到一系列伦理义务的重压,被千丝万缕的人际关系网络网住。人的价值尺度是他对伦理义务的贡献,而不是个人的独立性与创造性。依附性--依附于父母,依附于长上,依附于权威,依附于单位--成了民族性格的极大弱点。正因如此,美猴王的形象就有其特殊的价值,孩子们喜欢孙大圣,理所当然。应该让我们的孩子们都看《西游记》,从中吸取天赋自由与创造权利的观念,吸收无所畏惧与无所依附的独立精神。
《西游记》佛、老、儒杂合,天上既有玉皇大帝,又有太上老君、元始天尊,还有佛祖。作者对他们并不尊重,采取了调侃与揶揄的态度。堂堂天宫大兵,败在一个小猴头手下,众神跪拜的天皇,只能使猴头唱个喏,法力无边的太上老君,竟然让猴头把炼丹炉打翻,金丹被盗吃,赤脚大仙愚蠢迟顿,轻易被捉弄……吴承恩聪明绝顶、天性诙谐,而一生贫困,说他内心深处有对权威的反抗意识大概是符合实际的。不能想像一个依附心态很强的人会写出独立性极强的齐天大圣形象。
五指山悲剧
人们公认《红楼梦》是伟大的悲剧, 相当多的人也承认《水浒》是悲剧;但还没有谁说过《西游记》 也是悲剧--《西游记》似乎与悲剧风马牛不相及。
在笔者看来,《西游记》也是一部悲剧; 或者说是一部有深刻悲剧内涵的神话小说。
《西游记》 故事本应成为合谐的交响乐:主题是西天取经--完成人生伟大的使命; 副主题是大闹天宫--天赋人类自由权利的赞歌。但认真思索一下不难发现, 这两个主题极不谐调--这就是悲剧之所在。
如上所说,孙悟空形象的价值是他追求独立与自由的精神,纵观全书,与这种精神对立的,主要不是佛教教义, 而是传统儒家忠、孝观念。《西游记》形式上宣传佛教信仰, 骨子里却是宋代理学。从强调“ 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君臣大伦无可逃于天地间”的义务伦理观看来,孙悟空无君无父,纯是化外之物, 是未开化的野种。传统义务本位伦理化为如来佛的五指山, 把这化外之物的美猴王压住,永世不得翻身。
悲剧正发生在这里。“五指山”只是外来强加的束缚, 放弃天然创造精神与批判精神并没有经过真正的教育和内省过程。孙悟空发生了灵魂的突变,不相信任何清规戒律、充 满无畏精神的齐天大圣突然丧失了原有的精神,成为为取经 而奋不顾身的舍生取义的行者。本来灵魂的巨大改造要有一 个脱胎换骨的反省、肯定、否定、扬弃过程:原来灵魂中哪 些应珍惜,哪些应抛弃, 哪些应改进……但这一切都没有。 孙悟空无条件地放弃一切,皈依到唐僧门下作徒弟,挑起了西天取经的重担。
唐僧对孙悟空不是神佛的代表,而是君父的化身。传统伦理一贯强调,个人要为社会、国家、宗庙、家族奉献自己, 《西天取经》正是上述伦理目标的特殊象征。 为伟大目标�钕鬃约海侵谢褡宓挠判愦常坏谢拿髅飨匀鄙俑鋈俗杂纱丛旌腿烁穸懒⒌某煞郑馇∏∈撬镂蚩兆魑捌胩齑笫ァ钡木窬!拔逯干健奔由咸粕慕袒衙篮锿醯娜烁穸懒⒑妥杂删癯沟茁裨幔� 一种值得珍惜的天赋自由权利和蔑视权威的无畏创造精神被连根铲除了。
孙悟空经八十一难,和许多妖魔进行了勇敢的斗争,固 然值得赞美; 他为理想的实现不屈不挠,固然伟大; 他忠于师父的品德固然高尚……然而,晋升罗汉,获封斗战胜佛, 拜倒在佛祖脚下,庄严肃穆,失去创造性与批判精神;比之当年花果山的自由美猴王,实是莫大的悲哀。“佛”头上的 光环是荣耀也是枷锁,孙悟空成佛全过程没有吸收花果山的主要精华,他失去了最值得珍惜的东西;这就使《西游记》 这部神话小说充满悲剧性。在战胜八十一难的过程中,除个别场合, 孙悟空不再保有花果山时期的精神,他的才能生机随着创造性死亡了,他的本领几乎全是被压在“五指山”前积累的, 失去创造精神的孙悟空,大多数场合只能靠观音菩萨或其他神灵的显灵获胜,其能力的发展从根本上受到戕害,在枯萎的创造精神园地中,永远开不出万紫千红的能力之花。但这不只是一个 神话悲剧,更是一个教育悲剧。我们对待孩子的态度,很大程度上不正是使天真活泼的孩子变成五指山重压下的孙悟空吗?中华文明要振兴,有必要吸取《西游记》悲剧的深刻教训,把齐天大圣的精神吸入灵魂深处,加以消化;有必要根本改革我们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只有拥有众多才华横溢、 性格饱满、充满独立创造精神、愿为国家未来献身的人群的民族,才是有希望的!
故事的悲剧性,在三打白骨精的故事中有极鲜明的描述,仔细读来,令人无限辛酸。
…… 师徒们入此山,正行到嵯峨之处,三藏道:“悟空,我这一日,肚中 饿了,你去哪里化些斋吃?”行者陪笑(可叹)道:“师父好不聪明,这等半山之中,前不巴村,后不着店,有钱也没买处教往哪里寻斋?”三藏心中不快,口里骂道:“你这猴子!想你在两 界山,被如来压在石匣之内,口能言,足不能行,也亏我救你性命(此实代表父母养育之恩!),摩顶受戒,做了我的徒弟。怎么不肯努力,常怀懒惰之心(骂得无理)!”行者道:“弟子亦颇殷勤,何尝懒惰?”三藏道:“你既殷勤,何不化斋我吃?我肚饥怎行?况此地 山峦瘴气,怎么得上雷音?”行者道:“师父休怪,少要言语,我知你尊性高傲,十分违慢了你,便要念那话儿咒(可怜、可悲!) …”
二打白骨精后,唐僧……更无二话,只是把《紧箍儿咒》颠倒足足念了二十遍。可怜把个行者的头勒得似个亚腰儿葫芦,十分疼痛难忍,滚将来哀告道:“师父莫念了,有甚话说了罢……”
三打白骨精后,唐僧又念咒赶悟空走:
行者道:“师父错怪了我也,这厮分明是个妖魔,他实有心害你。我打死他,替你除了害,你却不认得,反信了那呆子谗言冷语,屡次逐我。常言道,事不过三。我若不去,真是个下流无耻之徒。我去我去!去便去了,只是你手下无人。(一片孝心)”
唐僧遂写下一纸贬书,递于行者,说什么“执此为照,再不要你作徒弟了!如再与你相见,我就堕了阿鼻地狱!”可怜的孙行者只得:
……把脑后毫毛拔了三根,吹口仙气,叫“变!”即变了三个行者,连本身四个,四面围住师父下拜。那长老左右躲不脱,好道也受了一拜。
等到碰上黄袍怪,猪八戒义激美猴王,孙悟空赶来救了唐僧,师父竟然一句道歉的话都没有,只是说将来要奏唐王,你的功劳第一。充满俗气。
孙悟空虽然是在五指山重压下被迫追随唐僧取经,但在人伦的感染下已经在内心接受了人际关系的正常准则,可是他碰到的是无情的铁青色的面孔!这是多么可悲的结局!
要恰当估价《西游记》的价值,必须了解中国人观念的特征;更确切些说,要了解中国人的灵魂、心理或深层次的潜意识。古代的、中世纪的、近代的思想家,他们的学说、 观点,当然需要学习、参考,但更重要得多的是了解潜藏在他们理论外形中的实质。传统精神主要不是去四库全书中寻找(虽然这非常重要),而是要在当今活着的人们心灵中去找。这初听起来有点玄乎,其实又很简单。比如。到处可以 听到骂人的话:“我操你妈!”,“我是你爹!”,“狗× 的!”,“你妈……”,这大约是中国人骂人的特殊语言。我们少用“猪罗”、“小丑”之类的骂人话。这里面有没有什么深刻内容呢?显然是有的。这就是中国人把自己的人格附属于家庭、父母,缺乏独立的人格觉醒。可见似乎是小小的不足挂齿的事,实际上包含有极其重要、极其丰富的内涵。 作为一个中国人,不深入了解自己周围的文化背景与氛围, 很难想象能真正正确对待教育孩子的问题。千千万万的父母和教师,不正是像如来佛与唐僧对待孙悟空那样对待孩子们吗?
中国人从来不被视为独立的个体,个人的人格从来没有独立的价值,也从来没有独立的认可。人的人格由社会伦理关系派生,不是生而有之;社会伦理关系高于一切、先于一切。人生而处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及其他许多复杂的人际关系网络中,你在这个网络中做得合乎规章,你就算人;做得好,遵守伦理观念有突出表现,就可以青史留名,可以立牌坊;否则,你会被取消做人的资格,甚至被残酷凌迟碎剐,和宰杀猪狗一样。否定个人人格最严重的恶果之一就是窒息了人们的创造精神。研究《西游记》,必须从这个角度出发,充分肯定孙悟空大闹天宫追求独立与自由的精神,才能理解其伟大价值。
《西游记》应该被视为一部卓越的教育悲剧。我们的教育学说(不论是否有系统著作)和实践,包括过去和现在,都是把社会、国家对孩子的要求当作出发点。 从小在家庭中,大人对孩子的最经常夸奖与称赞之词是“乖”,而从小到大的整个人生里,“听话” 成了对一切想获得好感的人基本准则。儿童为了获取“乖” 或“听话”的好评,不自觉的被迫抛弃自己的个性、爱好和兴趣。在欧洲国家,评价孩子的标准几乎和我们截然相反。心理学家会把一贯循规蹈距、事事顺从大人、过分重视 “听话”视为“不正常”的孩子。这一切都是在读《西游记》时值得我们深刻反思的。
孤立的、充满独立与自由创造天赋的孩子们正如孙悟空一样,面对的是强大的、不容怀疑的、不可能反抗也不可能逃避的教化要求。这种教育不可避免地要像五指山一样扼杀孩子的自由创造与无限发展的可能性。引导孙悟空走向取经之途并不错,只是不能通过紧箍咒这种严厉而无情的道路。
我们之所以没有金字塔而只有地下宫殿,其实质就在于帝王也怕自己超越祖宗,怕在历史上个人突出。没有金字塔而有万里长城,并不完全是坏事,它代表着中华文明的优点。可是,值得注意的是,在没有物质上的金字塔同时,我们 也少有精神上的金字塔--孙悟空式的、独立的、充满创造和批判意识的强者精神。我们教育孩子,应该培养他们有心灵的金字塔:不是去征服别人,而是要有自己坚强、独立、充满创造和批判精神的个性, 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无数的悲剧发生,才会出现成千上万充满创造精神和各种本领的人群,中华民族才能在这个世界上恢复自己古老的青春,屹立 于世界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