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企业文化的几点思考
一、企业文化的基本内涵
文化(culture),是人们随着智力、能力、修养、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发展而形成的为了生存而对环境作出的适应方式,它对其主体有着微妙与强大的感召力。“文化”一词源于社会人类学,其内在本质是考查特定人群的特定生活方式,《美国传统词典》对“文化”的阐述是:“人类群体或民族世代相传的行为模式、艺术、宗教信仰、群体组织和其他一切人类生产活动、思维活动的本质特征的综合。”
企业文化(corporate culture)属于文化的子系统,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企业在管理活动中所创造和形成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的总和,它以企业价值观为核心,还包括企业的信仰、观念、态度、工作方式、工作气氛和工作行为等。一个企业的文化形成有赖于社会整体文化的特质和要求,也必将体现民族文化的某些方面和基本因素,而突出管理思想是企业文化区别于一般“文化现象”的本质。
埃德·加沙因(edgarschein)认为:“企业文化产生的必要条件在于企业成员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保持相互之间的交往,并且无论从事何种经营活动均获得了相当的成就。企业员工在遇到问题时,能够不断重复使用的文化手段,并在问题得到解决中内化了企业的基本价值文化。”
长期以来,企业文化一直被看作是战略计划与实施过程中的可行性变量,给人们的印象总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实际上,它是由一些相关的具体变量或因素所构成的。对于企业来说,特定的文化因素包括企业内部和外部两大部分。内部和外部两组变量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了各种有益的文化类型,驱动企业的生产和经营,获得有效业绩与目标。这些业绩与目标的获得又反过来刺激和影响企业内部各相关因素的加强和稳定,同时也影响企业外部环境中各相关因素的积极发展和肯定的认识,以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
从内部变量来看,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管理的一种新理念,是指企业内以形成最佳的经营管理机制为目的,以人的管理为主体,以企业精神的共识为核心,以群体行为为基础的企业精神活动及其成果的企业管理系统。在企业内部,企业文化由三个不同层次的部分所组成:核心层是呈观念形态的价值观、信念及行为准则,通常称之为企业精神;中间层是呈行为形态的员工的工作方式,社会通常称之为企业作风;外围层是呈物质形态的产品设计、质量、厂容、厂貌、员工服饰等,通常称之为企业形象。概言之,企业文化包括了企业的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道德、企业的传统作风和企业审美意识等多方面的内容。在企业内部,企业文化管理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对企业内容而言,企业文化是提高企业凝聚力的重要手段,它以企业精神为核心,把企业成员的思想和行为引导到企业所确定的发展目标上来,又通过企业所形成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道德规范等对企业成员的思想行为施以影响;其二,企业文化通过各种渠道输出产品、服务和公关,有利于企业形象的塑造。实际上,企业文化是受到内外多重因素影响的,不能把认识企业文化的眼光仅仅局限于企业的内部。除了受企业内部诸多因素影响外,企业文化也受到诸多外部因素的影响,即影响企业文化的外部变量。影响企业文化的外部变量主要包括政治法律、经济社会、文化习俗、市场竞争、行业结构、科学技术等,具体可以归纳为政治法律、经济文化和市场竞争三个方面的大环境。例如政策法律的更替、经济形势的高涨与萧条、市场行业竞争程度都会使企业及其员工感到极大压力的存在,客观上驱使企业发展强力文化,提高竞争力。企业全体员工一致认识到:“只有在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才是我们生存的保证”,具有这样价值认识的企业文化就能产生一股巨大的员工凝聚力,这种信仰就能成为企业迅速和稳定发展的强有力保障。
创建企业的物质文化。物质文化是企业文化的一种形象体现和视觉识别,属于企业文化中最表层的物化表现,它是企业形象的重要构成部分,可分为基本要素和应用要素两部分。基本要素包括企业名称、企业标志、企业标准色、企业口号等;应用要素包括办公用品、场地、员工服饰以及广告宣传等的统一。每个企业都可根据自身文化的需要创建有自己特色的物质文化。物质文化不仅直观地给外界予企业总的意象,它还服务于企业价值观。从高的层次来看,它对企业员工有着凝聚、激励和号召等力量,加强员工对团队、对企业和对社会的归属感、荣誉感,激发奋发向上的精神。从低的层次来看,它直接服务于企业的经营。物质文化的构建必须紧密联系企业文化的核心理念,并以之为出发点和归宿,勇于创新,出奇制胜,巧妙安排和搭配构成物质文化的各要素,才能达到精、准、新地动态体现企业文化并为之服务的效果。
构建企业制度文化,要以企业所有员工普遍认同为前提。迟到的男学员,为什么悄悄溜进教室是因为他对课堂制度有认同感,他知道因自己迟到,影响了老师授课和其他同学听讲。企业制度文化要使员工认可,这是制度文化高效管理的基础。好的制度文化,是建立在职工的心上,让职工自觉遵守。对自觉的员工,执行制度是愉悦的接受,视之为行为的准则。企业制度文化的效力点,就是让员工心悦诚服,否则,员工不认可,不买帐,再好的制度也难真正落到实处。
新经济对企业文化管理提出新的要求,在新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组织行为及文化管理也因为数据处理和通信技术的创新而出现全新的方式。
1.对企业组织行为的管理由单元文化转变为跨文化管理。传统的企业文化是一元的,是在长期文化均质的过程中形成的同质性的文化。随着跨国企业的蓬勃兴起和企业兼并重组活动的开展,国际化经营方兴未艾,企业不同程度地面临着跨文化管理的问题。每一家企业的文化都可能存在着多种形式,企业内各种不同的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之间、亚文化之间、各个不同的个体之间会存在相当程度的不协调。有价值观方面的冲突,也有经营思想、决策方式、管理制度等方面的差异。harris和ogbonna认为高层管理者拥有整合文化,中层拥有差别文化,而底层的工人拥有零碎文化。解决这一问题的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文化整合。整合的原则是“求同存异”,立足民族文化,借鉴外来文化,博采众长,融合提炼,自成一家。把来源于民族文化又脱颖而出的适应企业管理要求的、优良的文化再重新灌输到企业中的每个成员身上,以统一员工的行为,实现企业目标。
2.对管理对象的研究由企业内的个体转变为企业员工的整体。企业文化关键是追求一种企业整体的优势、普遍性的卓越、良好的集体感受。管理者应从过去把激励理论和方法分散运用到每个对象,研究如何激励个别员工过渡到如何树立企业的整体观念,使员工团结成为一个整体的方面来。与新经济的特征相适应,企业文化突出的特征是创新与变革。一些具有战略眼光的企业家认识到企业发展的新突破点在于形成企业的文化力,进而形成企业的竞争力。企业文化理论应通过“文化优势”创造出一些非正式的、约定俗成的群体规范,使群体成员在彼此相互作用的条件下,发生类化的过程。群体规范的形成能导致企业个体产生从众行为,共同的价值准则在企业中会形成一种无形的压力。个体发现其行为和意见与团体不一致时,会感受到一种心理压力。这种心理压力有时比权威、命令的效力大得多,更易改变个体行为,使之与集体行为趋于一致。可见,把文化作为一种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高层次选择。
3.对企业形象的塑造由单一的外部形象转变到内外结合的整体形象。企业形象是社会大众和企业职工对企业整体的评价。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从外部看,企业给消费者可以信赖的印象,对其他行业及社会的贡献为外界所肯定;从内部看,企业内全体职工在工作中产生和企业荣辱与共的观念,企业内部信息沟通良好,气氛和谐,充满活力。但过去企业往往只注重外部形象的单向指标,例如靠优质产品打开销路,或靠优质服务取信于用户。在新经济时代,原有企业文化赖以成功的基础发生了变化,这个基础就是企业环境。假使环境参数不发生重要变化,人们依据昨天的经验和惯例还可以应对未来的变化。然而现代企业发展过程中,市场环境是在急剧变化的,过去成功的经验根本不符合当今新经济的现实。米勒(w·a·milller)在《美国企业精神》一书中就提出了把企业外部环境与企业组织环境作为两组不同的变量,在两组变量交互作用中实现新经济企业文化的转型。这种企业文化不仅是记忆型的,而且是学习型的。新经济条件下的企业文化要求企业能够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实行知识管理。
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面对急剧的变化,企业最好的应对方式就是创新。世界著名管理大师彼德·德鲁克在《创新与创业精神》一书中指出:“创业家都从事创新,创新是展现创业精神的特殊工具,创新活动本身就创造了资源。” 而无论是知识创新还是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在其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了。企业的创新文化是一个有利于创新活动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企业环境的综合,是激发创新活动的精神家园,是一种新的企业管理哲学。
企业创新文化提倡和保护个人的“灵感”和独创性,使其才能、智慧得以充分释放,这是对传统工业经济中所提倡的“步调一致”、“绝对服从”等传统企业文化理念的一种超越。企业创新文化通过强化员工的创新观念和行为,使之落实到生产经营管理当中的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和市场创新等各个环节,从而带动整个组织的创新与飞跃。事实不断表明,创新文化正在成为企业文化的核心。
文化(culture),是人们随着智力、能力、修养、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发展而形成的为了生存而对环境作出的适应方式,它对其主体有着微妙与强大的感召力。“文化”一词源于社会人类学,其内在本质是考查特定人群的特定生活方式,《美国传统词典》对“文化”的阐述是:“人类群体或民族世代相传的行为模式、艺术、宗教信仰、群体组织和其他一切人类生产活动、思维活动的本质特征的综合。”
企业文化(corporate culture)属于文化的子系统,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企业在管理活动中所创造和形成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的总和,它以企业价值观为核心,还包括企业的信仰、观念、态度、工作方式、工作气氛和工作行为等。一个企业的文化形成有赖于社会整体文化的特质和要求,也必将体现民族文化的某些方面和基本因素,而突出管理思想是企业文化区别于一般“文化现象”的本质。
埃德·加沙因(edgarschein)认为:“企业文化产生的必要条件在于企业成员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保持相互之间的交往,并且无论从事何种经营活动均获得了相当的成就。企业员工在遇到问题时,能够不断重复使用的文化手段,并在问题得到解决中内化了企业的基本价值文化。”
长期以来,企业文化一直被看作是战略计划与实施过程中的可行性变量,给人们的印象总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实际上,它是由一些相关的具体变量或因素所构成的。对于企业来说,特定的文化因素包括企业内部和外部两大部分。内部和外部两组变量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了各种有益的文化类型,驱动企业的生产和经营,获得有效业绩与目标。这些业绩与目标的获得又反过来刺激和影响企业内部各相关因素的加强和稳定,同时也影响企业外部环境中各相关因素的积极发展和肯定的认识,以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
从内部变量来看,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管理的一种新理念,是指企业内以形成最佳的经营管理机制为目的,以人的管理为主体,以企业精神的共识为核心,以群体行为为基础的企业精神活动及其成果的企业管理系统。在企业内部,企业文化由三个不同层次的部分所组成:核心层是呈观念形态的价值观、信念及行为准则,通常称之为企业精神;中间层是呈行为形态的员工的工作方式,社会通常称之为企业作风;外围层是呈物质形态的产品设计、质量、厂容、厂貌、员工服饰等,通常称之为企业形象。概言之,企业文化包括了企业的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道德、企业的传统作风和企业审美意识等多方面的内容。在企业内部,企业文化管理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对企业内容而言,企业文化是提高企业凝聚力的重要手段,它以企业精神为核心,把企业成员的思想和行为引导到企业所确定的发展目标上来,又通过企业所形成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道德规范等对企业成员的思想行为施以影响;其二,企业文化通过各种渠道输出产品、服务和公关,有利于企业形象的塑造。实际上,企业文化是受到内外多重因素影响的,不能把认识企业文化的眼光仅仅局限于企业的内部。除了受企业内部诸多因素影响外,企业文化也受到诸多外部因素的影响,即影响企业文化的外部变量。影响企业文化的外部变量主要包括政治法律、经济社会、文化习俗、市场竞争、行业结构、科学技术等,具体可以归纳为政治法律、经济文化和市场竞争三个方面的大环境。例如政策法律的更替、经济形势的高涨与萧条、市场行业竞争程度都会使企业及其员工感到极大压力的存在,客观上驱使企业发展强力文化,提高竞争力。企业全体员工一致认识到:“只有在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才是我们生存的保证”,具有这样价值认识的企业文化就能产生一股巨大的员工凝聚力,这种信仰就能成为企业迅速和稳定发展的强有力保障。
二、企业文化的创建
纵观企业管理的历程,前后可分为三个阶段:经验管理、制度管理与文化管理,而文化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与靠管理者的经验或靠制度的管理相比,有了质的飞跃。根据前述,企业文化由低至高包括三个层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价值观;而文化管理在企业中的主要体现形式就是制度文化。企业的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和精髓,它决定企业的组织结构、经营方式、管理制度、员工队伍和服务质量等诸多方面。而要使企业的价值落到实处,深入每一个员工的心里,就必须将企业价值观的精神贯通在企业日常的管理和员工行为以及物质文化之中。可以说,文化管理在本质上是柔性管理,讲求“人性化”和灵活性,但不能因此否定硬性制度的作用,制度作为企业文化的一种表现和补充形式,是企业管理的必要手段。创建企业的物质文化。物质文化是企业文化的一种形象体现和视觉识别,属于企业文化中最表层的物化表现,它是企业形象的重要构成部分,可分为基本要素和应用要素两部分。基本要素包括企业名称、企业标志、企业标准色、企业口号等;应用要素包括办公用品、场地、员工服饰以及广告宣传等的统一。每个企业都可根据自身文化的需要创建有自己特色的物质文化。物质文化不仅直观地给外界予企业总的意象,它还服务于企业价值观。从高的层次来看,它对企业员工有着凝聚、激励和号召等力量,加强员工对团队、对企业和对社会的归属感、荣誉感,激发奋发向上的精神。从低的层次来看,它直接服务于企业的经营。物质文化的构建必须紧密联系企业文化的核心理念,并以之为出发点和归宿,勇于创新,出奇制胜,巧妙安排和搭配构成物质文化的各要素,才能达到精、准、新地动态体现企业文化并为之服务的效果。
构建企业制度文化,要以企业所有员工普遍认同为前提。迟到的男学员,为什么悄悄溜进教室是因为他对课堂制度有认同感,他知道因自己迟到,影响了老师授课和其他同学听讲。企业制度文化要使员工认可,这是制度文化高效管理的基础。好的制度文化,是建立在职工的心上,让职工自觉遵守。对自觉的员工,执行制度是愉悦的接受,视之为行为的准则。企业制度文化的效力点,就是让员工心悦诚服,否则,员工不认可,不买帐,再好的制度也难真正落到实处。
三、新经济条件下企业文化管理模式的构建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重要的管理方式与管理手段,在新经济条件下应当成为一种全方位的知识创新意识和知识创新体系。新经济是以网络经济、网络概念为代表的社会经济形态,根源于信息化和全球化。与新经济的特征相适应,新经济条件下企业文化的突出特征是创新与变革,其重要内容是企业管理理念创新与管理制度文化创新。新经济对企业文化管理提出新的要求,在新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组织行为及文化管理也因为数据处理和通信技术的创新而出现全新的方式。
1.对企业组织行为的管理由单元文化转变为跨文化管理。传统的企业文化是一元的,是在长期文化均质的过程中形成的同质性的文化。随着跨国企业的蓬勃兴起和企业兼并重组活动的开展,国际化经营方兴未艾,企业不同程度地面临着跨文化管理的问题。每一家企业的文化都可能存在着多种形式,企业内各种不同的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之间、亚文化之间、各个不同的个体之间会存在相当程度的不协调。有价值观方面的冲突,也有经营思想、决策方式、管理制度等方面的差异。harris和ogbonna认为高层管理者拥有整合文化,中层拥有差别文化,而底层的工人拥有零碎文化。解决这一问题的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文化整合。整合的原则是“求同存异”,立足民族文化,借鉴外来文化,博采众长,融合提炼,自成一家。把来源于民族文化又脱颖而出的适应企业管理要求的、优良的文化再重新灌输到企业中的每个成员身上,以统一员工的行为,实现企业目标。
2.对管理对象的研究由企业内的个体转变为企业员工的整体。企业文化关键是追求一种企业整体的优势、普遍性的卓越、良好的集体感受。管理者应从过去把激励理论和方法分散运用到每个对象,研究如何激励个别员工过渡到如何树立企业的整体观念,使员工团结成为一个整体的方面来。与新经济的特征相适应,企业文化突出的特征是创新与变革。一些具有战略眼光的企业家认识到企业发展的新突破点在于形成企业的文化力,进而形成企业的竞争力。企业文化理论应通过“文化优势”创造出一些非正式的、约定俗成的群体规范,使群体成员在彼此相互作用的条件下,发生类化的过程。群体规范的形成能导致企业个体产生从众行为,共同的价值准则在企业中会形成一种无形的压力。个体发现其行为和意见与团体不一致时,会感受到一种心理压力。这种心理压力有时比权威、命令的效力大得多,更易改变个体行为,使之与集体行为趋于一致。可见,把文化作为一种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高层次选择。
3.对企业形象的塑造由单一的外部形象转变到内外结合的整体形象。企业形象是社会大众和企业职工对企业整体的评价。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从外部看,企业给消费者可以信赖的印象,对其他行业及社会的贡献为外界所肯定;从内部看,企业内全体职工在工作中产生和企业荣辱与共的观念,企业内部信息沟通良好,气氛和谐,充满活力。但过去企业往往只注重外部形象的单向指标,例如靠优质产品打开销路,或靠优质服务取信于用户。在新经济时代,原有企业文化赖以成功的基础发生了变化,这个基础就是企业环境。假使环境参数不发生重要变化,人们依据昨天的经验和惯例还可以应对未来的变化。然而现代企业发展过程中,市场环境是在急剧变化的,过去成功的经验根本不符合当今新经济的现实。米勒(w·a·milller)在《美国企业精神》一书中就提出了把企业外部环境与企业组织环境作为两组不同的变量,在两组变量交互作用中实现新经济企业文化的转型。这种企业文化不仅是记忆型的,而且是学习型的。新经济条件下的企业文化要求企业能够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实行知识管理。
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面对急剧的变化,企业最好的应对方式就是创新。世界著名管理大师彼德·德鲁克在《创新与创业精神》一书中指出:“创业家都从事创新,创新是展现创业精神的特殊工具,创新活动本身就创造了资源。” 而无论是知识创新还是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在其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了。企业的创新文化是一个有利于创新活动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企业环境的综合,是激发创新活动的精神家园,是一种新的企业管理哲学。
企业创新文化提倡和保护个人的“灵感”和独创性,使其才能、智慧得以充分释放,这是对传统工业经济中所提倡的“步调一致”、“绝对服从”等传统企业文化理念的一种超越。企业创新文化通过强化员工的创新观念和行为,使之落实到生产经营管理当中的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和市场创新等各个环节,从而带动整个组织的创新与飞跃。事实不断表明,创新文化正在成为企业文化的核心。
2017年10月2日 15:01
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