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联文库-企业内部免费在线文档学习分享平台

博联个人数字图书馆  博联在线文档学习分享平台

博联文库

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问题和策略

总页    科研专区    信息技术    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问题和策略
    摘要:本文通过对我国目前企业信息化的现状和存在的诸如管理模式落后,重建轻管、重硬轻软等问题的深入分析,结合企业信息化未来的发展趋势,提出了包括建立信息化服务体系、信息化基础设施;企业流程与信息化同步等一系列策略性建议。

    我国企业信息化的现状
    我国的企业信息化建设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起步,20世纪80年代进行铺垫,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企业上网数量逐渐增多,但是应用网络进行交易的仍然很少。2000年是 “ 企业上网年”,很多企业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但是绝大多数企业网站起到的作用仅仅是停留在媒体的简单扩充上,没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深层的挖掘,尤其是电子商务的运用上还非常落后。最近某资讯公司对全国25省市的百余家大型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的调查,这些企业涉及制造业(包含医药、轻工、家电、汽车、烟草、纺织、航空、机电等多个离散型制造行业以及化工、冶金、水泥等多个连续型制造行业)和服务业 (包含银行、证券、保险、电信、邮政、贸易、旅游等)等众多领域,该调查显示;
    从投入规模来看,发达国家一家大企业每年的信息化投入一般要占到全年总投入的10%—30%,而在国内这个比例却仅仅是1%—2%,甚至更低。2001年,企业信息化建设整体投入平均约为1226万元。制造类大企业拥有的计算机只达到了实际需求的61.2%;联网的计算机只达到了实际需求的50.7%;已铺设网络的业务部门只达到了实际需求的54.3%,且网络的铺设多数只在设计部门和财务部门,管理部门相对薄弱。与总体发展情况相比,我国大型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相对较高。

    我国企业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管理模式落后,信息化意识淡薄
    企业信息系统是以人为核心的综合性人机系统, 它的运行基础是科学的管理模式,我国大多数企业还停留在传统的经验管理、人情管理模式上,没有完整的科学管理办法。事实上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能否取得成功,除了相关的技术因素之外,更主要的因素将取决于能不能将先进的管理理念同企业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企业信息化建设与其说是技术问题还不如说是管理问题。管理的不科学、流程的随意性、“人治”与 “法制”的混淆,是国内企业的通病, 如何运用良好的机制,整合企业的管理,不是某一个或几个信息集成商所能解决的, 而是取决于企业领导如何更新观念。到目前为止,中国的企业界,无论是企业的最高领导,还是销售、财务等业务部门,只是片面地认识到信息系统是他们改变策略、改变管理模式的一种重要手段,仅仅是把信息系统当成节省时间、节约劳动成本的自动化工具。因此不能从企业全局和长远发展出发,进行统筹规划,合理建设,由此也给信息化建设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2、需求不明确,求全求大
    目前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着一哄而上的混乱局面,许多企业建设目的不明确,对通过信息化到底能给企业带来什么样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目标不明确,只是为了信息化而进行信息化,以企业信息化门户网站为例, 很多企业都在积极兴建本企业的门户网站,但却不知道目标客户是谁,通过网站的建立能给企业或客户带来什么样的价值增值? 网站也不能反映出企业的形象,且功能简陋,用户找不到自己需要的信息,用户的咨询也常常得不到回复,甚至有些网站自成立之后相当长的时间都没有更新, 始终只提供主页, 没有什么实际内容,形同虚设。
另外由于企业信息化是由软件公司或设备供应商推动的,而这些公司对行业的管理运做知识匮乏,只擅长提供通用平台;企业本身对信息化的需求不明确,对信息化的实施手段和方法、信息技术等知识又缺乏足够的了解,难以清晰地描述企业需求,由此产生双方的配合难以默契,势必造成需求界定不清晰,开发盲目。也正因为企业对信息化没有明确的认识,导致很多企业盲目夸大信息化的作用,将经营管理变革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建设MIS、办公自动化、ERP、CRM、SCM等系统上,认为只要建设起了这些先进的业务处理系统,就可以大大提高经营管理水平,而不考虑自身情况,盲目追求一步到位,希望一次就建设起涵盖公司一切经营业务的管理系统,在选型过程中也一味追求先进,而不考虑其实用性、可靠性以及局限性等问题。最终造成投入巨资购买大量的软硬件设施,却忽视了对本单位内部有关信息的收集、整理、转化与利用等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工作,结果导致辛辛苦苦建设起来的信息系统因信息的管理跟不上而不能发挥作用,甚至造成信息黑洞。
    3、发展水平参差不齐
    我国企业信息化发展水平极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区域、行业发展的不平衡。总的来看,技术含量高的行业和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化程度高的地区以及管理水平高的企业,信息化水平和普及程度相对较高;技术含量低的行业和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化程度低的地区及企业管理落后的企业,信息化水平和普及程度相对较低。而且发达与不发达地区、行业或企业之间在信息装备率、信息使用率上的差距都非常大,信息鸿沟问题在我国的企业之间也普遍存在。
    4、“信息孤岛、信息建设分层”问题严重
    我国的信息化从起步开始就是分头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往往是企业各部门根据当前业务发展需要,先小范围进行本部门的信息化建设,结果造成部门内部已能够实现信息的及时、有效传递。但企业的不同部门之间信息传递不畅,形成了像生产、财务、人事、销售等信息孤岛。信息孤岛造成资源无法共享、信息资源闲置,而且为企业未来信息化的升级换代也埋下了隐患。比如,邮电行业在97年时在全国范围内推行97工程,集中解决计费问题,但目前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技术的发展和更新,97工程显然不能满足当前业务发展的需要,但由于当初设计时没有从全局出发,所以现在使企业全面实施信息化陷入进退维谷的两难境地。
    另一方面,企业的信息化投入和运用的分布很不均衡。企业的中间技术层,尤其是设计部门和财务部门已经初步实现计算机管理;但企业的决策部门的信息化建设依旧很薄弱,基本停留在“形象工程”上,相关的报表满天飞;另一方面企业的末梢,如供应、生产、销售等环节的计算机基本上也是空白,整个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呈现出中间大,两头小的格局。总的来看。目前的企业信息化建设仍然是“战术层”的居多,而企业的“决策层”和<战略层”相对薄弱的,这应该是企业下一步信息化建设中的重点。
    5、重硬轻软、重建轻管
    我国许多企业信息化建设中还存在明显的“重硬轻软”现象,主要表现为一方面有不少单位重视对硬件设备的投资却忽视软件系统的建设与管理,致使许多一流的硬件设备上运行的却是二流乃至三流的软件系统;另一方面,更多的单位将信息化建设简单地理解为软硬件系统的构建,而忽视了信息的收集、整理与利用这一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性工作,致使耗费巨资构建的系统成为没有信息运行的“裸网”。
   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必须根据单位运作状况随时加以维护与更新。而我国许多企业在实施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系统建设告一段落后就不再花费心思对其进行维护与管理,导致许多单位的系统中存放的始终是过时的信息,基本无法对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发挥促进作用。
    6、推行不坚决,虎头蛇尾
    正因为存在着上述几方面的原因,由于对企业信息化的目标不明确,对如何开展信息化的步骤不清楚,同时又缺乏专人负责,在这种盲目的状态下,企业通常会采用先进的、尚未成熟的或是与企业实际需求不相符合的技术,由此导致对企业信息化推行受阻,甚至有时候会出现企业实行了信息化后不仅没有提高企业的运做效率,反而由于培训不够增加了员工操作的复杂性,导致效率低下。在信息化受阻的情况下,多数企业都将其束之高阁,最后不了了之,形成巨大的浪费。我国推进信息化的策略
    不管是哪一个阶段的企业信息化建设,都应遵循一个原则;总体规划、分布实施、效益驱动。这是一个处理、反馈、修正、预测,再处理、再反馈、再修正,再预测的过程,否则信息化系统很难发挥出最大的效应,带来真正的投资回报。信息系统的实施是一个长期的,需要持续改进的过程。因为企业需求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所以必须长远考虑;技术和管理也是在不断地发展,所以需要不断地去持续改进,只有这样才能成功。因此我们建议企业在推进信息化建设中可以采用如下策略:
    1、成立专门机构,责成专人负责
    企业信息化建设要有长期的、独立的组织机构,如信息管理中心。信息管理中心是企业信息系统的中枢,下面可以分设几个子中心:如供应、销售、技术、生产及开发维护等。它既独立于其他业务部门,又要与这些部门有充分的联络与沟通渠道。信息管理中心从其它业务职能部门获得原始数据,并进行汇总、集中分析处理;及时做好信息显示反馈工作,建立各类信息档案;不断完善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为其他部门和企业领导提供决策依据。信息管理中心是集收集筛选、加工处理、计算机检索、贮存传递于一体的多因素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管理信息系统,它能实现全系统的功能大于各个子系统功能之和的目标,使企业信息管理更具有及时性、准确性和适用性。
    2、流程重组与信息化同步
    企业业务流程的改造,才是信息化的核心。企业信息化和电子商务必然伴随着企业业务流程的重组,业务流程重组必须优于信息化和电子商务实施。我国目前一些企业信息化失败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在推行信息化之前没有重新审查和改造传统的流程,而是用新的、先进的技术去适应旧的管理和生产运做流程,这在很大的程度上羁绊了信息化的发展。信息化的本质就是借助技术设备和软件实现企业流程的重组和再造,从而实现降低成本、提高管理和生产效率,最终提高企业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目的。所以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一定要和企业的业务流程重组相结合。
    3、建立信息服务体系,托管信息基础设施
    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庞大,约占全部企业总数的85%左右,他们在市场竞争加剧的情况下,为提高竞争力对信息化的需求十分强烈和迫切,但因受经营规模的限制不像大企业那样有开展信息化的必要条件和能力。但对于他们来说,实现信息化无论是提升企业在国内市场上的地位还是向国际市场拓展都是必要的,也是大势所趋。因此,信息产业部或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等政府机构可以积极倡导发展企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指导,向他们提供相关的咨询服务和帮助,对于没有能力建设硬件基础设施的企业,则可以借助信息产业有关部门曲D电信运营商,信息化软、硬件设备供应商等)的力量为这些企业提供基础设施托管业务,这样一方面可以降低中小企业实现信息化的成本和难度,推动他们信息化的步伐,另一方面也可以催生更多新兴的部门和产业,不断完善信息服务体系,从整体上推动我国信息化的发展。
    4、完善人才机制,合理使用和培训人才
    目前我国信息化人力资源指数为13.43,信息化人才不足成为制约中国信息化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企业信息化中所采用的模式或系统都是人机统一的系统,它需要既精通信息技术,也知晓管理知识的综合性的信息人才。在我国,由于目前信息知识教育和管理知识教育相互脱节,致使参考文献在许多企业中的管理者大多是只懂计算机不懂管理,或只懂管理不懂计算机,这必然影响到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人才问题不仅是人才数量的问题,而且还是人才机制的问题,是一个如何发掘、培养、发挥现有人才作用的问题。因此企业应该积极完善其人才机制,一方面通过开展内部培训、社会公开招聘以及与高校、科研单位协作,引进和培养信息化人才,另一方面,还要在留住人才、发挥人才的作用等方面多做文章。
    5、立足长远,采用适度超前技术
    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不仅要满足企业当前发展的需求,更要与企业长远发展战略紧密结合,以适应未来市场和企业发展的需要。因此在企业信息化的技术选择上要适度超前。要密切关注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动向,积极采用国际标准或行业标准,特别是接口部分,以便为以后信息平台的升级和扩展提供较好的技术基础。从当前技术发展的趋势来看,平台策略将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所以我国的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在选择信息化技术的时候,应该转变观念、放眼未来积极地采取平台策略,以使企业信息化从过去单纯提高企业的生产率、降低成本转变到如何帮助企业应用IT提高综合竞争力上面来。
    6、客户定制,享受个性化服务
    企业由于所处的行业及历史背景各不相同,企业的运作模式虽有雷同,但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需求是互异的,这就需要信息化服务商(包括软、硬件供应商)为企业“量身定制”、“量体裁衣”,以工具化、成组化的设计来实现不同的需求。但目前大多数信息化软,硬件供应商通常提供的是通用的软件或技术平台,由于他们对行业知识的欠缺,所以即使是针对企业进行的二次开发也难以满足客户的需求,所以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对信息集成商提出了新的挑战,他们必须从开发通用平台(推动”的模式及时调整到由客户需求“拉动”的模式上来,开发出适用于不同行业、不同层次、功能不同的平台。

    参考文献
    1、王欣,张培英等.企业信息化.情报科学,第17卷第6期)1999.
    2、张敏.我国企业信息化的误区,中国计算机报,2002.8.2
    3、中国企业信息化的误区.中国经济时报,2002.8.9
    4、王琼,潘杰义。企业信息化建设论要.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第1卷第2期)1999,

    作家简介:
    郭晓岩  北京邮电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生
    尹  涛  北京邮电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生
    吕延杰  北京邮电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7年10月15日 15:25
浏览量:0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