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联文库-企业内部免费在线文档学习分享平台

博联个人数字图书馆  博联在线文档学习分享平台

博联文库

论企业建模与企业信息化

总页    科研专区    信息技术    论企业建模与企业信息化
    摘要:信息化作为一种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有效理念和工具,已经深入到社会的每个角落。文章从企业建模的角度,提出了对企业信息化的认识和理解。
    关键词:企业建模;企业信息化;经营过程重组;规范管理;柔性管理

    目前,信息化作为一种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有效理念和工具,已经深入到社会的每个角落。迷信于信息化的惊人功效和神奇力量,众多的企业都急切地搭上了信息化的班车。然而,愿望总是不等于现实。在少许企业沉浸于信息化成功的喜悦之中时,更多的企业陷入了信息化困境。他们的信息化工程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甚至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众多的信息化专家就信息化失败原因,进行了深刻的研究。目前,普遍认为影响信息化成败的关键因素有以下几点,如强有力的领导班子、核心信息化人才、企业人员的培训、数据工作、盲目追从等。本文将从企业建模的角度,谈谈对企业信息化的认识和理解。

  一、信息化内涵和状况
  国务院信息办专家组提出,信息化是指培育、发展以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的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企业信息化是信息化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企业信息化就是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提高企业运营效率、降低成本、提高利润,进而从本质上提升企业竞争力。
  企业信息化到底是什么?它能做什么?可以这样说,信息化是一个使用工具的过程,它的核心对象是企业,它的辅助工具是信息系统,它的终极目标则是提高企业的生产管理效率,赢得市场竞争优势,最终获取最大利润。由此可见,信息化是企业的工具,企业才是信息化的核心。所以,研究企业信息化问题的关键在于研究企业本身。企业建模正是基于研究企业特征这一目标而提出的,因而对于信息化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二、企业建模概述
  企业模型是人们为了了解企业而经过抽象得到的对于企业某个或者某些方面进行的描述。企业模型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它通常由一组模型组成,每个子模型完成企业某一个局部特性的描述,按照一定的约束和连接关系将所有的子模型组成在一起构成整个企业模型。企业子模型有产品模型(对产品的描述)、过程模型(描述企业经营过程)、组织模型(描述企业组织结构)、功能模型(描述企业的功能及相互关系)、信息模型(描述企业数据的流动、组织形式)、资源模型(描述企业资源配置使用情况)、经济模型(反映企业经济效益)、决策模型(描述企业决策运作过程)等。这里的模型是指对客观对象的抽象表示,它总是用一种语言来表示,这个语言可以是数学表示、符号语言、图形语言,也可以是自然语言。
  企业建模就是企业模型的建立过程,它从定义建模目的开始,然后深入分析用户需求,调研并描述用户需求,最终生成一组关于企业业务和操作的形式化的描述模型。企业建模涉及系列的活动、方法和工具以建立描述企业不同侧面的模型。它是一个目标驱动的系统化方法,它以改进、优化企业某个或者某些方面性能为目的。

  三、企业建模对于企业信息化的重大意义
  (一)通过企业建模认识企业,实现改造企业的信息化目标
  模型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基础,哪一个医生不熟悉人体模型,哪一个建筑设计师不精通建筑模型。如果一个医生不熟悉人体模型,就拿刀动手术,会是什么样的结果?有这样的医生,看病只看一眼,便给病人开出药方,“神医”?“庸医”?然而,在企业信息化中,这种情况可能是屡见不鲜的常事,结果当然也是我们所共知的:失败。
  因此,企业信息化首先必须进行企业建模,方可有效暴露企业存在的问题。从事企业信息化的工作者必须下大力气,学好企业建模的理论和方法(就象医生学医一样)。只有过了这道门槛,才有成为行家的可能。在企业模型还不能理清的情况下,实施信息化工程显然是盲目的。“不要信息化等死,要了信息化找死”,就似医生看病一样,不询问,不诊断,自然不能“对症下药”,只能胡乱诊治,不但治不了病,而且会害了病人。因此,在实施信息化过程中,必须进行企业建模,深入了解企业经营过程状况。如果对企业的基本运作模式都不清楚,就上信息化,就肯定不能针对企业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化解决方案,信息化的效果就要大打折扣。
  (二)通过企业建模实施经营过程重组,实现企业柔性管理,创造企业信息化的优良环境
  企业重组是对企业的经营过程进行重新思考与再设计,以追求企业性能的突破性提高。企业信息化项目的根本出发点在于整合企业资源,改造企业流程,使之更加符合企业的管理需求、效益需求和长远发展规划。同样,要实现面向过程的管理,就要准确地描述企业现在的业务过程,必须建立经营过程模型。只有建立过程模型,在企业中建立相应的信息系统,改造原有的业务流程,并重新建立与新的业务过程相匹配的企业组织结构,进行人员培训,才能完成经营过程的改造。
  企业建模是实现企业柔性管理的途径。在企业运行过程中,企业领导可有效监控企业管理的运行状态。在发现潜在的问题的基础上,可重新对企业模型进行优化,如此循环往复,达到最优的业务流程处理和运作模式,为企业带来更大的效益。
  (三)企业建模是企业实施信息化规范管理的基础
  信息化一度在厂商和媒体的炒作下,被企业看作是万能的上帝。然而,在实施过程中,缺少模型概念,凭经验办事,没有规则可依,没有规范可循。
  对于信息化,我们的措施应该是改造环境,把环境“标准化”,改造的结果是使环境变得简单、规范。要信息化必须实现“环境标准化”,一方面信息化本身就是一项规范化管理的工程,另外,作为信息化重要实施工具的计算机也有这方面的特殊要求。不标准的,要设法标准起来。产品标准化了,管理也就简单,也容易出效率、效益。
  但是由于企业信息化还没有形成业内统一操作模式,这给企业信息化的实践操作带来了困难。为了使信息化工程的实践更具程序性,降低随机性,提高实施成功率,就必须要理出管理思路,规范工作流程,以约束信息化工程中的各个实施环节。当然,规范不等于教条,更不等于死搬硬套,信息化实施者可根据各种环境因素确立切实可行的实施规范。规范不但是实施过程的可参照依据,更是前期工作经验的总结。在这种不断完善的规范约束下进行的企业信息化工程,肯定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四)通过企业建模,可有效协调信息化过程中的各种矛盾
  企业建模可密切企业和信息化厂商关系,协调企业和厂商的矛盾。企业信息化是企业和厂商全面合作才能取得绩效的工程。企业建模是一个认识企业和改造企业的过程,是企业和厂商合作、交流的过程。厂商只有与企业各层级人员全面合作才能深入企业,把握企业真实情况。企业也只有充分配合厂商的各项工作,才能使得企业信息化更具针对性,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企业建模的这种合作和交流过程,有效磨合了双方的分歧,增进了双方的了解。
  企业建模可有效处理管理和系统的矛盾。在信息化进程中,普遍存在重视计算机软硬件系统,忽视管理的错误思潮。从实施层到企业层,从领导层到基层,这种倾向普遍存在。通过企业建模,人们进一步清楚认识到,信息化的核心是企业管理,计算机系统只是企业管理运作过程中的一个有形工具。模型就是管理的规范,管理理念是企业的无形的灵魂,离开模型谈信息化,就是没有规范、没有灵魂的信息化。因此,管理优于计算机的观念必须加强。人的思维模式决定了人的学习和工作方式及其能力,而管理理念则从根本上决定了企业的运作方式和竞争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建模使得我们从不同的侧面了解并把握了企业的运行方式和存在问题,从而使得企业信息化建设更具规范性、针对性和现实性。相信,通过有效的企业建模,我们的信息化建设一定能健康、稳定的快速前进。

    参考文献:
    [1]罗鸿.ERP原理·设计·实施[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2]陶清莲,梁洁华.管理信息系统初探[J].现代情报,2004,(3).
    [3]徐晓敏,甘仞初.论企业管理信息系统需求分析及建模之问题[J].经济问题,2004,(4).
    [4]张洪烈.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失败原因及对策分析[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4,(3).

   作者简介:张登兵(1968- ),男,江苏盐城人,盐城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信息化、企业建模及信息经济学等。
2017年10月15日 15:27
浏览量:0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