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显信息特色 建设活力学校 ——仙霞高中未来发展规划
第一部分 发展现状分析
一、概况
我校创建于1988年,1993年开始设立初中部,成为一所完中;2004年仙霞二中并入,2009年被认定为长宁区实验性示范性学校。在近三十年的办学历程中,仙霞人奠定了“团结奉献、艰苦奋进、严谨认真、开拓创新”的学校精神文化,践行了“笃志勤学”的校训,形成了“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扬长补短,人人成才”的办学理念。学校先后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EPD实验学校、上海市文明单位、上海市红十字示范校、上海市安全文明校园、上海市绿色学校、上海市足球传统项目学校、长宁区实验性示范性学校等系列荣誉称号,拥有信息技术运用与教育、外语教育、美术书法教育、足球教育四大特色项目。
学校现有36个教学班级,在校学生1000多人。教职工151人,其中教师130人。高中教师54人,初中教师76人;男教工37人,女教工114人;中学高级教师26人,占20%,中学一级教师78人,占60%,中学初级教师26人,占20%;35岁以下教师37人,占28.5%,35至50岁教师70人,占53.8%,50岁以上教师23人,占17.7%;硕士(包括在读)或研究生课程班学历教师32人占24.6%,本科学历教师98人占75.4%。学校现有市名师培养对象1名,区名校长培养对象1名,区教育系统优秀学科带头人1名,区教育系统学科带头人3名,区教学能手25名。教工中共党员41名,占27.2%;民主党派人士25名,占16.6%。
学校教育教学设施与设备齐全,有室内体育馆、地理创新实验室、视觉艺术工作室、电子阅览室、心理咨询室、校史陈列室、学生电视台录播室和节目编控室各一个,数字化教室44个,专用美术教室5个,学生电脑房3个,另有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及书法、劳技、舞蹈、音乐、陶艺等专用学习室。能够较好地满足教育教学需要以及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
前几轮三年发展规划的制定与实施,为新一轮五年发展规划积累了系列校本发展经验。在老校长管理经验和人文素养的积淀与熏陶下,学校新的领导班子将继承优良传统,放眼未来发展,励精图治;同时在各级领导、专家的帮助和关怀下,学校将立足校本,实事求是,精益求精,让学校继续沿着人文深厚、信息见长、充满活力的道路前进。
新一轮五年发展规划的制定,是前三轮“三年发展规划”的继承和发展。学校历时一个多学期,一方面引导了教职工在分析自我教育教学优势与不足的基础上,结合对未来理想学校的思考,对学校今后五年发展提出了诸多建议;另一方面,让各部门、组室结合教工建议,讨论并制定部门五年发展规划。在部门五年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学校结合区“活力教育,成就梦想”综合教育改革精神,形成了五年发展规划整体架构,并依托专家团队力量,经自下而上及自上而下研讨,形成及通过了以“彰显信息特色,建设活力学校”为主旨的“上海市仙霞高级中学五年(2014.9—2019.7)发展规划”。
二、成绩与优势
经上轮“三年发展规划”的实施,我校已由普通中学发展成为区实验性示范性学校;经历“校安工程”和室内体育馆、创新实验室等基础性建设,学校面貌已焕然一新;尤其是国家级课题《基于云课堂的中学移动学习实践研究》的立项与逐步实施,进一步提升了我校科研与信息的地位和特色。回顾学校发展历程,我校有以下发展基础与优势。
1、办学理念明确,发展思路清晰
“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扬长补短、人人成才”是我校在长期实践中逐步形成并得到广泛认同的办学理念,它涵盖了学校对教育目标的理性追求,指导并影响着全校师生的学生观、教育观和质量观。在办学理念的指引下,立足学校实际,结合教育形势发展与要求,我校提出了“特色鲜明、质量上乘、声誉良好”的总体办学目标,并理清了学校发展思路——“实施整合、创造精致和逐步提升”(简称为“整合、精致、提升”六字发展思路),经过三年努力,基本上达成了预期目标。
2、追求人本管理,校园安定和谐
学校管理以人为本,分层管理、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实效明显。学校能充分发挥教工工作的自主性、提高教工工作的积极性、尊重教工工作的创造性,同时充分照顾、关爱有困难的教职员工。学校实行以目标为导向的三级管理模式,厘清中层干部、年级组长(教研组长)、班主任(备课组长)在管理中的角色和作用,重视过程化管理。学校认真梳理了已有文化积淀,厘清了沿革脉络,进一步确定了学校文化精神,并利用校训、校徽、校歌、建筑和活动等校园环境建设予以传承和发扬。
3、特色教育稳定,信息技术见长
信息技术运用与教育、美术书法教育、足球教育和外语教育是我校四大传统特色项目。作为上海市足球传统特色学校,我校足球队多次参加市级比赛;美术、书法教育经历了二十几年的发展,已形成校本教学模式,学生参与广泛;双外语教学已形成规模,在区内产生了较大影响;2011学年起,学校依托信息技术与美术特色教育优势,结合高中特色课程建设,创建了“视觉艺术”特色课程。我校信息技术运用与教育在科研龙头课题的引领下,16年来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2013年起,我校把“信息技术”定位为学校核心竞争力和创建特色,信息技术在学校管理中的运用逐步走在了市区前列。
4、重视德育活动,彰显校园活力
学校重视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对五项常规教育——即文明礼仪常规、升旗仪式常规、做操规范常规、课堂纪律常规和环境卫生常规——常抓不懈,我校学生行为规范在区内有较好口碑。另外,在把学生培养成知书达礼的合格毕业生思想指引下,结合语文拓展阅读和学校经典育读,学校形成了预备至高三的“仙霞高中学生知书达礼必读书目”,构建了“知书达礼”育人目标体系,形成了“三大球”传统赛事,以及五月歌会、艺术节、校运会等传统活动。
5、建设创新实验室,实施主题轴课程
学校抓住上海市基础教育创新实验室建设东风,创建并逐步完善了“地理信息化互动学习室”,坚持精致建设,走精品之路;完成了基于地理创新实验室的“仙霞地理家园”WEB专题网站建设和“地理家园”微信公众平台建设,积极探索基于信息化环境下的“博物馆式”的地理自主学习课程。在高中多样特色化发展背景下,学校构建了“知书达礼,信息素养”为核心的主题轴课程群,并创建了“视觉艺术工作室”,创建了“视觉艺术”课程与工作团队,推进教学方法探究、教学形态转变和新型的师生关系。
三、问题与挑战
立足当今教育发展的形势、社会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和学校自身发展的理想,结合上一轮三年发展规划督导评估中反映的不足与问题,展望新一轮五年发展,要把我校打造成“人文深厚、信息见长、充满活力”的学校,我们将面临以下挑战。
1、如何通过“信息见长”实现活力学校
信息技术在学校管理中取得了较大应用性成果,如通过桌面办公系统(BestSch平台)整合了网站与各种教育管理的应用,促进了学校管理信息化。然而,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空间还很大;今后五年如何通过“基于云课堂的中学移动学习实践研究”国家课题的深入实施,尤其是信息技术对课程建设、学习方式转变、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与促进,实现我校信息技术在课程建设、教育教学上的新突破,将任重而道远。
2、“课程建设”需要进一步顶层设计与深化
课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载体,在构建与实施“知书达礼”主题轴课程基础上,学校如何立足新一轮五年发展规划,结合形势发展要求(如高考综合改革)和学校现状(师资队伍与场地设施),以“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为方向,进一步架构以“核心素养”、“特色发展”为宗旨的“信息见长”和“体艺”两翼课程。
3、“教学质量”需要稳定与提升
初高中学科教学质量,虽然多数能保持稳定, 但波动较大,只有少数学科能在同类学校中保持一定的优势;有2-3门学科在与同类学校中整体存在一定差距,也有少数教师教学质量表现出下滑趋势。这与我校提出的“高质量”办学目标有较大差距,需要我们引领教师专业发展,加强教学质量考核。
4、干部队伍的影响力和示范作用要进一步扩大与加强
从一年一度的学校中层干部的民主测评中发现,个别中层干部的群众满意度较低,部分中层干部的示范带头作用不明显,部分教工对学校干部课时数过少、深入组室不够、教学质量不高也常有微言;近三年有3个部门主任退休,学校将加强干部校本培养与考核力度,增强干部的担当能力与示范作用。
5、教师钻研和创新精神需要进一步激活与升华
师资队伍是学校发展的关键与核心,最近三年,学校8名高级教师(超过四分之一)相继退休,有些学科将面临把关教师的缺失;不少中青年教师对教育教学表现出了倦怠心理,缺少了教育教学的热情与钻劲;越来越多的教师不想做班主任。如何消除教师的倦怠心理,激活钻研精神与创新能力,将是学校内涵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此外,随着高中普美班停办,高中将有20位左右的教师面临调整,让高中老师优胜劣汰,既需要魄力,又面临风险。
第二部分 发展定位
一、办学理念
我校的办学理念是“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扬长补短,人人成才”十六字办学理念。其内涵界定如下:
人人有才——相信并重视每位学生都有成长成才的权利和义务,每位学生都有成长成才的潜能和热情,教师要帮助学生认识自身的潜能;教师也应有成才的权利与义务,能充分发掘自身成才的潜能和热情。
人无全才——能面对并接受有些学生目前一些方面表现得平凡甚至落后,承认并容忍学生有许多不喜欢、不擅长的领域或事情,教师要相信学生必定有他喜欢和擅长的智能。教师也应知道自身的平凡与普通、特色与专长。
扬长补短——教师要针对学生成长规律与个性特点、秉赋爱好,结合学科特点,因材施教,在对学生的判断评价值中,坚持肯定、鼓励、欣赏为主,让学生在扬长补短中充分体悟自信、快乐和价值。教师自身也能在扬长中体现独特价值,让扬长补短成为师生生命的内在要求和自觉行为。
人人成才——教师要让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大发展,成绩是质量、成长也是质量,由对学业质量的专注转向对生命质量的关注,即充分关注“三个指数(学生身心健康、学习生活幸福和学业成就发展指数)”,努力提高师生校园生活质量和生命意义。让人人成才成为师生生命的内在要求和自觉行为。
学校将遵循办学理念,引领学校教育教学、队伍建设和各项管理工作,大力倡导 “让学校成为师生共成长的家园”核心价值观,努力践行“教育是在学生心中播下理想的种子”、“让生命的每一天有意义”、“为每位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和个性发展的空间”等现代教育观。
二、办学目标
1、学校办学的目标——特色鲜明、质量上乘、声誉良好、充满活力
我校首要任务是在实验性示范性学校行列站稳脚跟。在站稳脚跟的基础上,立足校情,尊重规律,强化责任,突出特色,稳步提升。我校今后五年的办学目标定位为:把学校办成特色鲜明、质量上乘、声誉良好、充满活力的高品位学校。初中突出优质均衡,办好家门口老百姓满意的学校,高中在争创特色高中的前提下,探索特色高中之路。
特色鲜明——学校进一步巩固四大传统特色项目,即信息技术教育与运用、双外语教育、美术书法教育和足球教育;通过整合、挖掘和提升,积极探索特色教育发展新亮点。“信息技术教育与运用”要保持区内领先、市里有较大影响力,“双外语教育”在加强英语口语与日语教育的基础上,适当增加其它语种教学;“美术书法教育”注重以校本课程建设为突破口,加强与视觉艺术和陶艺等的整合;“足球教育”要以赛代练,规模与质量上有更大发展。
质量上乘——学校进一步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使学生学习生活幸福感强、学习品质良好和学业成绩优秀,学生的“三个指数”(学生身心健康指数、学习生活幸福指数,学业成就发展指数)在区同类学校中处于领先地位。确保中、高考上线率稳步提升,师生在各类竞赛、展示、评比中,获奖的质量与数量逐步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师生幸福感保持较高水准,学生核心素养得到充分培育。
声誉良好——学校进一步重视文化内涵建设和整体形象塑造,提升师生素养,重视校风、教风和学风建设,力争给社会呈现一个教育优质、形象精致、师生奋进的口碑良好的学校。
充满活力——构建活力学校发展与评价体系,通过激活与培育活力教师,形成基于活力课程和活力课堂的活力教育,以之培养充满活力的学生,从而建设活力学校。活力教育的内涵在于灵活、个性、开放和精彩,活力师生的内涵在于学习生活充满积极乐观、豁达进取。
2、学生培养的目标——知书达礼、信息见长、活跃进取
在“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扬长补短,人人成才”办学理念指引下,围绕“特色鲜明、质量上乘、声誉良好、充满活力”的办学目标,我校将努力把学生培养成知书达礼、信息见长、活跃进取的高素质毕业生。
知书达礼——围绕知书礼教育,让学生具有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有良好的道德素养和行为习惯,有传统文化内涵和国际视野。
信息见长——依托信息技术平台,培养学生具有以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素养,在现代生活中具备较强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其中信息是指信息素养,包括四层含义:一是信息技术能力,即能较熟练地掌握硬件常识、常规软件操作、常用基本网络技术等;二是信息筛选能力,即能快捷、有效地查找、选择、编辑相关信息;三是信息道德水平,即能遵守社会公德和网络道德,有良好、规范的网络行为;四是能充分利用相关学习平台,进行自主与互动学习。
活跃进取——通过活力教育,让学生阳光、健康、快乐,能积极主动参加各类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中性情开朗,思维活跃,有批判精神,敢于表达自我;养成积极进取、乐于学习、对国家民族和人类社会充满希望的品性。
围绕“知书达礼、信息见长、充满活力”的培养目标,学校德育在初中将突出培养学生诚信、礼仪、公德,在高中突出培育学生自信、沉稳、大度;学校教学重视学生学习品质培养,在初中突出培养学生乐学、能学,在高中突出培养学生好学、会学。
第三部分 综合发展计划
一、管理工作
目标——立足思想引领,注重校园文化建设,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不断培养干部后备梯队,增强现有干部的担当能力和示范作用;学校完善章程,加强学校自主建设,实行分层管理,增强管理活力;增进部门相互协调、联动,实现管理尚民主,课程显特色、课堂具创意、师生展活力。
主要措施——
1、重视顶层设计,坚持工作有抓手、能落实
学校将借助专家团队力量,对学校整体发展和课程架构进行顶层设计。一方面,形成有思想统领、有主题抓手、有信息技术支撑的学校发展设计,对发展远景、具体抓手、主要措施、预期成果等方面进行校本性细化;另一方面,构建以 “知书达礼”为主题轴,以“信息课程”和“体艺课程”为两翼的“三类多模块”学校活力课程体系。
2、重视制度完善,弘扬法治精神和规则意识
学校以“建章立制”为载体、为手段来实现管理目标。坚持制度创新,倡导精神立校,追求价值整合。五年内将重点落实一批常规行为制度、考核评估制度、奖惩激励制度等。学校重大事件的讨论与决定,严格按照校长负责制的相关文件精神;学校各类活动的计划、讨论、修订、展开与总结,要求充分尊重一线教师的知情权、讨论权和评价权;坚持民主集中的基本原则,能充分倾听各方需求,决策上要重点考虑学校长远发展和大多数人的利益。
3、坚持思想引领,让学校充满正能量、有活力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学校教育和文化建设中,利用中心组学习和教工大会,深入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学生核心素养的重大意义、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要求广大教师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充分发挥学校党支部的引领作用,要求党员教师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领广大教工弘扬正气,充满活力。另外,学校通过各级各类的学习活动及师德相关考核制度加强对教工的思想教育,提倡广大教工做“有责任心、有关爱心、有进取心”的“三心”教师。
4、注重干部梯队培养,增强其担当能力和示范作用
注重干部学习,强化实践锻炼,提高干部的领导能力和管理实效,提升干部的事业心和执行力,培养干部的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努力提高干部的预测工作与前瞻工作、处理复杂局面与形成秩序的能力;进一步加强后备干部的选拔和培养,让学校后备干部有梯队且数量合理。
5、推进民主管理,提升教工主人翁意识、精神
坚持把校务公开工作作为学校民主办学和党风廉政建设的基础性、常规性工作来抓,不断加大领导力度。完善各级各类的领导小组和监督小组,充分发挥教代会的主渠道作用,多渠道、多形式实行校务公开,进一步达成推行校务公开与落实教代会职权一致性的目标,提升教工主人翁意识,促进校务公开的深度与广度。让教工在学校工作生活中充分体验到民主、公平和科学精神。
6、坚持过程管理,形成工作合力,落实目标考核
学校在强调目标管理的同时,将进一步加强过程管理。学校将利用信息技术优势,加强交流平台的建设。我校将坚持和进一步完善学校内部管理的三级网络机制----即决策层(校级领导班子)、管理层(中层干部、年级组长、教研组长)、实施层(教师个体),重视目标导向,强化过程管理(如网络研讨、档案记录、监督评价、案例叙事等)。各职能部门(即管理层)要进一步思考自身在学校中心工作中(如质量提升、特色创建)的责任,明确部门职责,承担管理责任,主动思考,积极行动,充分发挥各级职能部门的能动性、创造性,提升管理效能。
7、继续提炼学校精神文化,加强文化育人
进一步明确与解读学校精神文化、学校追求、办学目标、发展策略、学生培养目标的核心内涵,让“让生命的每一天有意义”、“为每位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和个性发展的空间”、“教育是在学生心中播下理想的种子”和“让校园成为师生共成长的摇篮”等教育观念深入人心,熏陶人格。
8、重视统战工作,落实凝聚力工程
充分调动和发挥民主党派的特殊作用和积极性,做到互相尊重、定期沟通、团结合作,有计划地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在活动中加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在活动中锻炼队伍,增强凝聚力,共同营造一个团结奋进、宽松和谐、心情舒畅的校园氛围。
达成标志
1、干部队伍在教师心中有较高的满意度,干部民主测评优良率达80%以上。
2、不断修订与完善学校管理制度,形成新的适合学校发展的制度文本。
3、建设一支以“班主任、年级组长、教研组长”为核心的具有“责任心、关爱心、进取心”的骨干教师队伍,形成并完善骨干教师评价指标。
4、学校发展顶层设计科学清晰,文化内涵解读有特色,制定并修订学校课程手册。
5、学校保持“市文明单位”称号。
二、教师教育工作
目标——立足“以人为本”思想,建设一支结构合理、业务精良、积极上进、热爱教育和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
主要措施——
1、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
充分利用各种渠道,提高教师的学历、学位层次,鼓励教师积极申报高一级职称,不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内外结合,搭设平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对学校的师资队伍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分析教师队伍的基本特征及专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重视内培和外培相结合,帮助教师进一步明确发展的目标和措施,增强教师的专业自主发展意识,激发教师自我实现、自我提升。
依托360、540等教师校本研修项目,全方位、多角度开展校本研修活动;通过开展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研修,不断丰富教师的专业知识,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
2、进一步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
加强“三支队伍”建设,即骨干教师队伍、青年教师队伍、党员教师队伍。
注重发挥骨干教师作用,重视名优教师的培养,选拔教师中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充分发挥其示范表率、指导带动、辐射影响作用。学校成立高级教师高端研修俱乐部,定期开展系列活动;加强教研组长队伍、把关教师队伍的培养,充分发挥他们的领导力与专业能力。
加强学习型组织建设,健全青年教师的培养制度,包括青年教师的在职进修、奖惩、导师带教、业务培训等,探索青年教师的培养策略,促进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学校继续依托青年教师沙龙,成立Young团队,结合校本研修,以任务驱动青年教师专业发展。
抓好党员教师队伍建设,我校党支部与各民主党派,将加强支部组织建设,结合群众教育路线和“三严三实”要求,围绕“两学一做”活动,引导与督导党员做教书育人的楷模,影响与带动周边的人共同建设活力学校。
3、进一步培养教师的专业精神
加强师德建设,培养“三心”教师,即进取心、责任心和关爱心。以榜样教育、信念教育为主要形式,通过各种主题活动的有效载体,进行师德建设的项目推进,通过组织各类讲座和学习培训,要求全校教师把“修身、敬业、爱生”作为教师的自觉行为,以“身正为范、学高为师”严格要求自己,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以榜样导行,树立示范群体,彰显高尚师德。将师德建设活动与学校文明班组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和谐校园”创建相结合,弘扬高尚师德,提高师德修养,提升育人能力。
重视文化建设,凸显熏陶感染。以建设“团结奉献、艰苦奋进、严谨认真、开拓创新”的和谐校园文化为出发点,立足学校传统特色,结合时代发展要求,在学校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中,以“校园文化建设”赋予其丰富的内涵,以文化建设凝聚全体师生。
4、进一步激活教师的创新意识
重视教师专业发展需要调研,把握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困惑与难题,逐步改善校本研修的途径与方法,提升校本研修效能。通过完善“以教学质量为中心,融教研文化、教师培训、教学课程”为一体的“四教一体”模式,最大化地激活教师对业务的钻研精神,以及激活教师教育教学的创新意识。
五年内,有十位高级教师(近三分之一)相继退休,部分学科将面临骨干教师缺失,学校将提前预判,有针对性地重点引进或培养。另外,学校将充分重视师资队伍结构调整,让教师队伍结构整体趋于合理。
达成标志——
1、师资结构和比例更为合理,学科带头人、”双名工程”学员等名优教师人数有所提高,示范引领作用更为凸显。
2、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培训计划,建设一支在师德师风、专业素养、教学科研等方面较强的教师队伍,区、校级骨干教师比例逐年增加。
3、学生、家长对教师的教学和师德满意度保持在90%以上。
三、德育工作
目标——立足“知书达礼、信息见长、活跃进取”的学生培养目标,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整理优化活力课程,推进德育管理自主化和活动精致化,实现德育润物无声的境界。
主要措施——
1、立足学校特色,进一步梳理德育校本课程
进一步梳理学校德育课程,形成有体系和层次的礼仪规范、心理素养、学生能力等德育课程。
礼仪课程类:以礼仪、诚信、公德教育作为学校德育的基本要求。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对学生提出了分层的礼仪要求,并根据这些要求,制定了相配套的礼仪课程。在礼仪课程的设置中,在各个年级中强调行为规范的校本教育。
心理素养类:继续在初高中起始年级开展心理校本课程,初中以《开心课》、高中以《高中生活“心”体验》进行心理校本教学,以及引进“生涯规划”等国际课程,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状态,提升学生幸福感。
学生能力类:通过“仙霞直通车”项目,开展集编辑、主持、摄影、制作为一体的综合校本课程。根据学生核心素养要求,围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各班建立班级工作室,学校组织学生进行选题、主持技巧、摄影摄像等课程培训。搭建一个培养学生兴趣、展现学生特长的平台,也成为学生参与学校生活、工作和管理的平台。
2、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完善社会实践综合课程
通过基础性课程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加强德育的课程引领。在重点基础型学科教学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加强学科德育。加强教师队伍的德育认知和育德能力,以教师良好的言行感染学生,提升德育队伍素质,使教师有计划地自觉地寓德育于学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使德育和智育有机地结合。通过完善社会实践活动的课程体系,引导学生走进社会、了解社会。突出教育“入心”,在实践体验中潜移默化教育内容,为此我校设置“VIP”综合实践课程。
“V”——有两层含义一为“visiting”指的是进行各类场馆的参观考察活动;二为“volunteer”指的是参与各类志愿服务和公益劳动。在“场馆参观”中我们将根据各年级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设立不同主题,推荐不同类型的场馆供学生选择参观。在“志愿服务”中,学生以志愿服务小组或小队为单位,进入社会实践基地,定点、定时、定岗位参与志愿服务。
“I”——“investigation”指的是在社会实践中确定项目主题,进行调查研究,并撰写调查报告。
“P”——“professional”指的是学生进行职业体验。组织和鼓励优秀学生在假期中进入企事业单位进行挂职锻炼,体验职业,感受社会生活。
3、通过“自主发展”教育,健全学生人格
相信每个学生的潜力,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张扬每个学生的个性。通过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的建设,增强学生自主意识,主动参与学校管理,使“自主发展教育”更具实效。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通过设立“礼仪示范岗”、“垃圾分类示范岗”、“绿化环保示范岗”等岗位落实学校礼仪示范队、早晨进校礼仪检查、中午垃圾分类检查、放学净校检查等各项工作。
利用网络来展示学生自主教育实效,使“自主发展”教育反馈更及时。我们通过校园文化传播系统将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活动等方面的自主活动进行展示和推广。利用“学代会”、“团代会”、“少代会”的契机,建立学生与学校领导对话机制,引导学生为学校管理、教育教学、德育管理等献言献策,主动参与学校民主管理。
4、通过营造积极、高雅、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提升隐性德育效果
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学校每个楼层根据主题进行设计,以名人名言等激励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校史室、心理咨询室等专用教室对学生进行爱校教育和心理疏导。通过主题教育、仪式教育,加强民族精神和公民道德教育。精心策划组织升旗仪式、18岁成人仪式、十四岁青春仪式、志愿者上岗仪式、毕业典礼等活动,实现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德育。通过学校文化活动,提升学生人文情怀,培养学生蓬勃朝气。艺术节、五月歌会、“霞光杯”球类比赛等大型比赛和文化活动,让学生发挥特长,展示风采,并在活动中感悟集体的力量,建立良好班风。
加强学生社团建设,繁荣学生社团文化。为学校重点社团学生电视台、鸿鹄文学社、花语百草社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机制支撑和活动保证。积极提升模联社、笔记社、仲夏话剧社、舞蹈社等社团的活动品质,推进新兴社团的建设,鼓励学生创建社团,扩大社团活动的参与面。
5、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打造一支敬业爱生、有方有效的德育骨干队伍
严抓班主任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建设。进一步修订和完善班主任管理的各项制度,使之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将学校德育管理工作中的规章制度和细则进行系统整理,并根据学校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和修订。如对“教师德育工作考评表” 考核内容进行修订和细化,使考核项目更具体,易操作,使之在促进“全员育人”的理念落实上起到重要作用。
加强班主任校本研修,形成班主任骨干队伍。通过精心选择和设计研修内容和形式,组织理论学习讲座、班主任基本功大赛和学生个案撰写研究,通过以学促训、以赛促训、以研促训提升班主任专业化发展。重视青年班主任的培养,促进青年班主任迅速成长。
6、加强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将规范内化为学生自觉行为
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完善分年级学生行为规范目标和行为规范要求,通过活动、实践和体验,潜移默化地将学生行为规范、道德品行的养成贯穿于学校生活中。加强学生个别教育,通过反思性教育案例的撰写和研究,提升行为规范教育水平。
7、构建和健全以学校为中心、向家庭社区辐射的多元德育网络
通过举办家长开放日活动,邀请社区、家长来校了解学校的教育教学情况。进一步体现“三位一体”的工作效能。通过家长、学生对班主任满意度调查,了解了班主任工作开展的情况与实效,针对调查中所发现的一些问题,及时采取措施,改变策略。整合社区资源,在街道关工委、团工委、各社区单位支持下,进一步开发学生社会实践基地,邀请老干部、杰出青年讲述自身故事,对学生开展理想信念教育。
8、加强心理疏导工作,形成学生良好心理品质
利用心理校本课程,在起始年级开展心理活动课,进行发展性团体辅导;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了解学生心理状况;利用心理咨询室及心理相关设施,开展个别心理辅导;对毕业年级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情绪辅导、学习管理辅导和生涯辅导;对初中年级开展青春期教育。
达成标志——
(1)推出基础性学科德育精品课;梳理学校德育校本课程,在礼仪规范、社会实践、心理素养方面形成校本教材。
(2)以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为组织架构,推进学生自主检查;借助校园文化传播系统,建立自主教育活动反馈平台;以“三代会”为契机,形成学生“提案集”,搭建起学生自主发展、综合发展的平台。
(3)校园文化活动开展蓬勃,组织文体活动受学生欢迎;社团文化繁荣,建立10个以上社团,在区级社团评选中有明星社团。
(4)形成一支德育骨干队伍,在德育年评比中获得较好成绩,有青年班主任脱颖而出。
(5)行为规范教育有成效,保持区行为规范示范校,争创市行为规范示范校。
(6)营造良好的班风和学风,在区内教育系统各项活动中,塑造仙霞学子良好形象,在社区评价中,获得社会的良好口碑。
(7)积极开展个案辅导,形成心理咨询个案集。
四、课程与教学工作
目标——立足“知书达礼、信息见长、活跃进取”的学生培养目标,建设具有学校特色的活力课程,落实具体课程开发、实施及评价;加强教学研究和质量评价研究,创建活力课堂,依托市绿色指标和区三个指数测评,整体提升学校教学水平与质量。
主要措施——
1、梳理并开发以“一轴两翼三类多模块”的活力课程体系
围绕学校“十六字”办学理念、“知书达礼”育人目标和核心素养培育,遵循市区教育综合改革精神,我校“一轴两翼三类多模块”活力课程建设的目标定位为“人文笃厚,多元融合,信息见长,活力开放”。“一轴两翼三类型多模块”的活力课程体系如下图所示。
“一轴”是以“知书达礼”为主轴,表示以培育学生“知书达礼,信息见长”为核心任务,即培养以知书达礼为内涵,信息技术为平台,活跃进取为表征的高素质中学生,主要依托国家课程为载体,通过国家课程校本化、主题化和模块化,突显“一轴”为核心。
“两翼”指信息课程和体艺课程,信息课程主要围绕“信息见长”特色,通过“信息技术+”的手段与途径,为信息化管理、信息化学习和信息化素养提供平台、课程载体和学习生活经历;体艺课程主要围绕“强健体魄、艺术修养”,通过体艺特色教育,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三类型”指活力课程由基础型、拓展型和研究型三类课程构成,根据上海市课程计划要求,均衡开发,互补发展。通过主题性综合学习,体现三类课程的相关性与相通性。
“多模块”指一方面指活力课程的基本单元为相对独立的“模块”,各模块的学习、评价、管理相对独立。模块化学习趋向于综合性学习,拓展性与研究性学习的模块,可单独赋予一定的学分,进行独立管理。
为此,学校将进一步建设基础型课程的校本学习资源体系,完善校本课程开发管理机构及形成相关机制。加强对活力课程的理性思考与实践研究,一方面完成对活力课程的顶层规划与设计;另一方面形成以“质量为本、学生为主、多元评价、师生共赢”的活力课程评价的框架体系、指标体系和运行机制。
2、在高考改革背景下,形成以“信息见长、活力课堂”为内涵的有序走班模式与分层教学
在充分理解高考改革宗旨下,对高中年级(尤其是起始年级)全面调研的基础上,立足校情,倾听专家意见,逐步确立走班与分层教学模式,并在实践中不断调整与完善走班与分层模式,一方面让学生适应高中学业合格考及高中学业等级考机制;另一方面充分体现信息见长特色和活力课堂内涵,推进学生“一人一课表”管理机制,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相应的管理经验和教学模式。初中继续做好开放性作业的推进工作,重视在开放性作业的基础上建设好分学科的校本补充作业,使其更加适合本校学生。高中各学科逐步形成较完善、有质量的校本学程。
3、结合形势发展,进一步深化、整合和完善学校特色教育
学校提供学生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体育类、艺术类课程。体育类课程包括足球、跆拳道、篮球、排球、健美操等;艺术类课程包括陶艺、书法、舞蹈、视觉艺术等。根据“学校特色背后必有特色课程支撑”的教育思想,学校将进一步推进特色项目的校本课程建设。足球特色训练进一步聘请外教,融入以赛代训,两年内完成中学足球训练校本课程;美术书法特色,将融合视觉艺术工作室和创新实验室建设,力争形成大艺术特色课程;双外语教学至今有一定规模,学校将考虑引进更多的语种课程。信息技术教育与运用,重点引入“互联网+”思维,依托“云学习”平台,开展基于云课堂的中学移动学习实践研究;另外,通过与视觉艺术课程、基础学科中的试点课程等整合,形成基于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团队教学新模式。
4、完善教学管理制度,依托云学习平台,改变课堂学习方式,提升课堂活力
加强教学业务档案、学生档案和教学资料管理,具体落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不断完善教学工作常规管理制度。课堂教学贯彻以学定教、先学后教、多学少教的教学思想,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习惯,提高教学有效性,增强课堂活力。学校通过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教师加强理论学习和研修,转变教师观念,让教师理解并把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即促进人的发展、关爱人的生命。引导教师学习信息与技术有关的理念、思想、技能与评价,完成教师自内而外的教育观念的转变。。另外,引导教师熟悉并日常运用“云课堂”学习平台,围绕体现个性化学习理念,深入开展移动学习,不断积累应用经验,形成一定数量的学习案例;学校将立足教师的实践经验,提炼以“移动学习”为内涵的学习方式。
5、充分发挥教研组长的业务作用,构建活力课堂的评价标准
以教研组长为核心,深化教研组管理,加强教研组建设。开展优秀教研组和备课组评比。教研组活动要求主题明确、任务清晰、定时定点,力争以项目的形式推进教研活动或教研组建设;备课组严格按照学校《备课活动制度》,每周定期开展备课研讨活动。备课与教研的数量与质量都要达到规定要求。充分发挥教研组长的业务优势,引导教研组形成活力课堂研究氛围,逐步理解与丰富以“活跃、个性、智慧、有效”为特征的活力课堂内涵,逐步构建活力课堂的评价标准。
6、借助专家团队,加强对教研组建设的引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学校将在市区范围内聘请一批专家(目前聘请了八位),定期深入我校教研组指导工作,为学科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更科学的平台、更有力的支撑和更及时的帮助。为此,学校将成立“教学质量发展中心”,并充分发挥教学质量发展中心组的引领、规划和管理功能,围绕基于提升教学质量构建“以教学质量为中心,融教研文化、教师培训、教学课程”为一体的“四教一体”校本研修模式,重点实现以下四项任务。
一是加强教师培训——教师“三心”得到内化,大多学科各年龄层形成若干有成就、有威信的“领军”教师,在专业领域有较大发言权。
二是提升教学质量——教学质量稳步提升,逐步提高学科教学质量目标的达标率和优秀率(具体参考学校教学质量目标管理)。
三是营造教研文化——营造和谐、良好、积极进取的教研文化,教研氛围浓厚,有明显的学科核心竞争力,有较高认同的学科特色优势。
四是构建教学课程——各学科综合影响力显著提升,形成并实施基于云课堂的基础型、拓展型和研究型的课程,拓展校本课程有特色、有生机。
达成标志——
1、形成仙霞高级中学“一轴两翼三类多模块”的活力课程手册。
2、编撰仙霞高级中学教学管理手册,形成活力课堂评价细则。
3、学校成为区教学先进单位。在各级各类教学评优中有教师获奖。
4、形成仙霞高中云课堂学习的研究课例集。
5、学生学业质量综合评价保持在同类学校的前列。
6、一半以上学科建成有特色的校本课程。
7、五年内部分学科形成有针对性的适合本校学生的校本作业及学程。
五、科艺体卫工作
目标——学校着眼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和终身发展,通过体艺课程建设和系列活动,培育和熏陶学生科学精神、审美情趣、团队协作等综合素养。
主要措施——
1、加强科技艺术教育管理力度,实行分级管理
由副校长分管科艺体卫工作,教导副主任落实和协调,科艺辅导员、班主任和专业教师抓具体工作的实施和落实的分级管理方式。学校将逐步分别形成科技、艺术、体育和卫生工作团队,完善工作网络和奖励制度,加强理论学习,具体负责科艺体卫课程与活动的面上推广,面向全体学生,普及高雅艺术,普及卫生健康知识;大力推进发展学校科技、艺术、体育特色项目建设,重视辅导特长学生(团队表演)在科艺体各类竞赛中的获奖。在科艺体卫中切实落实《两纲》,发挥科技、艺术、体育等在培养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借助区域加强对科技、艺术教师业务培训进一步明确科技辅导员职责,形成科技辅导员队伍
学校一方面将加强与少科站、少年宫等科技教育机构联系;另一方面聘请校外相关领域或课程专家教师定期指导,另外学校将在课程顶层设计框架内,适时调整科技教育的师资,点面结合大力推进科技教育。重视社团和相关项目建设,提升精品社团与项目在区级以上的影响力。
3、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挖掘教师的潜能编写适合学生发展的校本课程
围绕开发与实施“体”、“艺”两翼校本特色课程,学校将以项目推进的方式,以课程开发为目标,形成课程开发团队。聘请高校教授或校外专家,引领学校“体”、“艺”课程的顶层设计与具体开发。重视科艺体卫专职教师队伍建设,提升专职教师专业素养。学校教师在体艺课程的具体实践中,逐步完成校本课程。
4、利用科技周、艺术节等活动与相关的拓展课、探究课相结合,使每位学生都能接受科艺教育,确保科技艺术教育的普及率
学校将加大科普教育力量,丰富科普教育内容,创新科普教育形式,让学校科普活动形成系列;加强科技校本课程开发,提高科技特色小组活动质量,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会发现、学会竞争、学会参与、学会协作,培育学生重在参与、亲身实践、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学校加强“三团一队”建设,重视文艺活动的展演,以社团活动为平台,丰富学生校园文艺生活。做好一年一度学生电视台人员招聘工作,形成以老带新的培训机制;在节目制作方面,每年要有新的突破;学校将在拓展课程中开设“电视节目制作”、“新闻学”、“摄影培训”、“视频编辑”等相关实用性课程,让更多的学生了解现代传播与传媒工作。
5、利用市区科艺教育平台,为学生营造展示才艺的机会;引导师生积极参加市区举办的相关竞赛及活动
科、艺、体部门负责人,加强与市、区级相关部门或条块负责人联系沟通,及时获得各类评比、竞赛与表演信息;在向学校汇报与沟通的基础上,认真组织、精心辅导,加强排练,力争在市、区竞赛与表演中,充分展示才艺,获得较好奖项和荣誉。
6、重视安全卫生工作
建立健全的学校卫生工作、安全保卫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加强对学校卫生工作和安保工作的领导和监督,层层落实责任,做到“谁管理,谁负责”。学生伤害偶发事故处理有预案,操作快速、流程清晰。
学校充分重视健康教育,定期组织卫生知识讲座,重视橱窗、宣传栏、校园网等形式,开展卫生、安全知识专项宣传活动。实现环境卫生包干责任制,确保校园环境干净整洁。严格杜绝饮食饮水安全事故。
达成标志——
1、形成科艺体卫的管理制度。
2、形成一支优秀的科技、艺术、体育、卫生师资队伍,并对五年来学校的科技、艺术、体育、卫生教育工作进行综合评价、反思,总结经验,逐步确定新的发展目标。
3、建设体艺特色课程4-8门。
4、办好一年一届的“艺术节”活动,通过科技体验活动,使学生参与科技活动率达100%。
5、有学生在市、区各类科技、艺术、体育等竞赛中获奖。
六、科研信息工作
目标——立足“科研兴校、科研强教和科研塑人”和“技术,让学习生活更美好”思想,增强科研活力和信息技术活力,巩固与深化教育科研和信息技术在区内的领先地位。
主要措施——
1、充分发挥科研在学校工作中的引领作用,提升学校发展内驱力
科研室在协助学校做好五年发展规划的同时,进行广泛的行业调研和区域调研,为学校的进一步发展提出理论上和实践操作层面的建议,并逐步形成操作性经验,为学校的内涵发展献计献策。在促进广大教师积极参与科研课题与实验项目的实施中,使教师的科研受益面不断扩大。另外,科研室将有针对性地指导教师论文案例写作,并推荐参与评比与发表。
2、做好国家课题的实施、总结和成果推广工作
在国家级课题平台不断完善的过程中,通过课型引领、跟踪评价和统计反馈,切实让实验教师体验到科研对教学的助推效果,在总结课题实践成果的过程中,注重成果的推广与落实,充分借助公司方和华师大研究团队及区教研员组成的骨干教师团队的力量,做好课题过程资料的积累,使课题能顺利结题。
3、重视校级科研课题的管理,加快科研与德研、教研有机整合步伐
借助建章立制的工作,加强校级课题的管理,进一步加大校级课题转化为区级课题的力度;加强德育工作中内涵与效果及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扩大科研课题的范畴,加强德研的力度。加强科研研究课的指导,引领教师教学理念与模式的转变,使科研与教研有机整合,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学校加强学科类课题研究,每年物色学科课题申报项目,提前规划,充分准备,加强指导,更好地促进优势学科的形成与发展.
4、继续以课题和项目的实践研究推进学校信息化建设
学校的龙头课题申报始终坚持以信息技术为主线,项目申请与课题研究紧密配合,兼顾学校特色,项目经费投入适切,继续保持学校信息化平台的区域领先地位。学校进一步推进桌面办工系统(Bestschool)建设,深化教育教学管理应用功能。
5、定期举行“信息技术特色创建”专题研讨会
不断发挥我校信息技术实验基地的优势,定期举办相关的研讨活动,在信息技术有关项目对外交流开放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注重内涵提升,在加强交流研讨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学校教师的信息素养,扩大“信息技术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力。
达成标志——
1、五年内有教育科研课题成果在区级科研成果评选中获等第奖,并争取部分科研成果在市级以上的论文评比中获奖。学校每年至少有八篇以上论文在区级以上刊物发表或获奖,教师的科研意识有较明显的提高。
2、国家级课题平台搭建完毕并上线运营,全校教师充分利用平台于日常教学中,并取得明显实效。
3、科研奖励制度落到实处,奖励范围由获奖逐步扩大到实际参与科研研讨和操作层面,奖励力度逐年递增5%。
4、每两年有区级或区级以上课题立项,能适时将课题与实验项目有机结合,使学校信息化建设保持区内领先地位,学校评为区级科研工作先进集体。
5、学校信息技术特色在区域范围内保持领先地位。
七、后勤服务工作
目标——立足“和谐校园,优质服务”思想,增强校园环境活力,力争校内处处和谐、事事到位、人人微笑。后勤工作以“学生发展”为根本,以“规范服务”为主题,以“确保安全”为主线,以“民主公开”为活力,以“及时高效”为着力点,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围,努力打造优质、高效、节约和阳光的后勤。
主要措施——
1、进一步完善职工定编定岗
按需设岗——按照教总两处职责任务和工作需要进行岗位设置,在核定的岗位总量、结构比例和最高岗位等级内,确定所需各类岗位的数量、名称、职责、任职条件、目标任务和岗位等级。
科学高效——从实际出发,做到结构优化、层次分明、科学合理,以提高服务管理效率。
动态调整——根据需要对岗位设置进行动态调整,不断增强服务功能,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确保岗位设置与学校的教育教学和发展相适应。
教总两处通过核定职工具体岗位的工作量,根据岗位的职能要求编订工作细则,并根据实际工作能力及工作表现进一步完善考核制度,实施多元考核,提升工作成效。
2、提倡微笑服务,提供优质服务
激发后勤人员的工作热情,形成爱岗、敬业、奉献精神,树立服务意识。对后勤人员服务提出八点要求:微笑多一点,语言柔一点,肚量大一点,服务好一点,行动快一点,做事多一点,脑筋活一点,效益高一点。充分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增强责任意识,促进后勤服务专业化,有效提高后勤服务保障水平。
3、加强环境管理,重视文化建设
绿化美化校园——在操场的现有空间种植或摆放花草,为每种植物制作名片;着力建设花语长廊,由平面绿化向立体绿化发展。花语长廊由各班级自行选择盆花,自行栽培管理,倡导环保理念,突出班级特色。
建设楼廊文化——教学楼内,校园的墙面上精心布置各种版面,以中西方经典为载体,围绕“知书达礼”的育人目标,每楼层突出一个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主题,每个楼廊延伸开来的是一条条文化长廊。
提升室内文化——办公室内突出“为师之德、为师之学、为师之艺”三大主题,班级建设温馨集体,形成各具特色的班级文化和办公室文化。做到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每一个角落都能育人。
4、加强安全管理,确保校园安全
进一步严格学校门卫把关制度。学校实行封闭化管理,严格执行外来人员进出登记、挂牌制度,禁止社会闲散人员进入校园。凡是进出学校的一切外来人员(包括学生家长),除核实身份做好登记之外,务必联系到被访者方能安排进入。落实每天巡查校园制度,不断完善学校人防、技防、物防设施,切实保障学校财产及全体师生的人身、财产安全。
建立安全演练制度。学校有安全预案,结合地震、消防、校园安全等定期进行安全演练。
加强食堂管理,确保饮食安全。严把原料关、存储关、操作关、消毒关、体检关。定期检修饮水设备,定期检查化学实验用品的保管,保障师生身体健康。
加强水电管理,实现节约卫生。将所有公共部位的灯具改造为节能型的LED灯具,将卫生间改造为节水型水冲卫生间,由师生和保洁公司共同管理,既保证了设施先进,管理有序到位,也确保了卫生、节约。
5、逐步推进对原有教学楼的设施改造与完善
完成2号楼地下水管的整体更新;对1、2号楼的防滑地砖进行全面调换;在1、2号楼走廊安装塑钢窗;完成2号楼篮球场的升级改造;调换所有楼面卫生间的盥洗台面;所有公共部位的照明灯调换为节能效果更佳的 LED节能灯,卫生间改造为节水型水冲卫生间;新建一个书法美术创新实验室和一个多功能录播教室。
达成标志——
1、制定两处职工工作职责和考核的细则。
2、教师对两处职工服务工作测评满意度达80%以上。
3、学校整体面貌大气而不失精致,建成花语长廊,建设楼廊文化,办公室和班级形成各具特色的文化氛围。
4、建成一个书法美术创新实验室和一个多功能录播教室。
5、完成原有设施的一系列改造,主打安全、节能。
6、学校继续保持市安全文明学校、花园学校称号。
第四部分 重点发展项目
一、项目名称
整合信息技术,提升教育活力
二、项目目标
立足“信息技术,让学习更美好”思想,增强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和管理中的实践应用,促使信息技术与学校管理、学习生活、课程建设和教师专业发展相融合,提升教育活力,凸显学校信息见长特色。
三、主要措施
1、加强对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的认识与把握,培育师生“互联网+”精神
通过《基于云课堂的中学移动学习实践研究》国家课题的文献综述研究和理性思考,引领我校对教育现代化的深入认识,能正确把握基于互联网的“云课堂”和“移动学习”内涵,在实践中培育教师互联网精神,并让教师充分体验“信息技术,让学习更美好”的理念。学校一方面继续保持“互联网+学校管理”产生的桌面办公优势,另一方面努力探索并实践“互联网+学科教育”产生的云课堂、“互联网+教育科研”产生的云数据、“互联网+教师专业发展”产生的云资源、“互联网+移动学习”产生的个性化发展。
2、做好“云学习”平台的建设与教育教学管理有机整合
进一步完善基于学校门户网站中的“微课”平台、“仙霞地理家园”平台、“教研备课”平台等WEB网站建设,并逐步实现WEB网站的移动终端显示;尝试建设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第三方管理平台,让微信公众平台成为学校文化宣传、教育教学的途径与窗口之一。加强与上海鑫森、科大讯飞、上海钟书、华东师大教育信息系和长宁区教育学院等合作,共同建设并完善“云学习平台”、“微校和畅言智慧教室,教师在完成一定校本资源数量的基础上,全面开展课堂实践研究。
3、开发与完善桌面办公系统,促进信息技术与学校管理的进一步整合
学校通过桌面办公系统(BestSch系统)功能的进一步开发、整合,促进学校现代化管理的内涵提升。在保留传统功能基础上,重点通过“应用汇”机制,把日常使用的一个个应用软件整合于BestSch办公系统,形成融管理、教研和学习于一体的基于“应用汇”的管理新模式。
4、实施国家课题,促进信息技术与师生学习活动的进一步整合
通过云课堂学习平台(即云学习平台)的支撑,在实践中教师不断完善基于移动学习的校本资源建设,三年内移动学习资源力争形成较完整的体系;每学期在不同年段、不同学科开展“基于云课堂的移动学习”课堂教学研讨课,探索以信息化带动学习方式的变革研究,促进师生现代化学习理念、思想、行为、习惯的转变,凸显信息技术在教学上的深入运用。重视引导教师应用平台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加强平台使用实际效能的反馈与评估。
5、深入探索信息技术对学校课程建设的支撑与整合
基于“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思想下,学校将通过各学科系列微课的制作与积累,逐步形成微课课程学习资源,支撑学习方式变革;另一方面,依托专用学习场地优势和青年教师Young团队,以项目任务驱动为手段,有重点地扶持一些学科开发拓展型和研究型校本课程。第三,学校尝试“信息技术课程+其它课程”,形成以实践与创造为核心的学习形态,建设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校本课程。
6、重视信息技术与学校文化的融合,进一步凸显师生信息素养
学校建立机制,依托教学部门与科研部门,具体落实基于“教学信息化项目”的申报、开展和落实,鼓励教师大胆实践信息技术在教学上的创新运用;通过日常化的广泛应用,形成师生新的基于信息技术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实现师生应用信息技术素养的全面提升。
7、有计划地对专用学习室的设施与功能进行升级与完善
通过申报市、区教育信息化专项项目,在市区领导专家团队的支持下,有计划、有步骤地完成专用学习室的软硬件建设,在实践中逐步开发基于专用学习室的系列校本活力课程。
四、达成标志
1、国家课题顺利结题,形成基于研究报告的专著,编辑若干基于课题的论文案例集。
2、桌面办公系统使用率达90%以上。
3、45岁以下中青年老师云教育平台使用率达60%以上。
4、学校每年有若干教育教学信息化论文与案例发表或获奖。
5、五年内,建成典型的基于信息技术支撑的校本课程5-10门。
6、五年内编辑1-2本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改变学习方式的论文与案例集。
第五部分 保障机制
为了完成学校发展规划的主要任务,实现学校发展目标,学校必须下大气力,多方努力,寻求和获得学校发展的战略资源,为学校安定发展、稳定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人、财、物等物质条件保障;学校将继续炼好内功,增强和提高学校管理效能,做好五年发展规划实施的组织保障、机制保障,以及争取处力支持。
1、完善组织机构
学校将成立以校长为第一责任人的“五年发展规划管理委员会”(名单略),明确规划各部分的责任人,责任人要对规划的具体内容、具体分目标、实施措施有清楚认识。“五年发展规划管理委员会”对五年发展规划的具体实施进行监控,即时调整相关措施,并对学校发展规划的阶段性目标达成实行评估与验收。另外,学校成立以部门为单位的“五年发展规划项目工作小组”(由各部门负责人筹建各自工作小组),负责五年发展规划的具体落实。
2、健全规章制度
建立和健全有关制度和学校发展规划实施情况的自我评价方案和标准,保证“五年发展规划管理委员会”有章可依、有效地开展规划的组织实施和评价工作;及时搜集各部门和个人的工作绩效,落实激励和改进纠偏举措。
3、规范工作程序
重视宣传:对五年发展规划的精神和内容进行广泛宣传,通过多渠道、多方式的宣传,让五年发展规划深入人心,并由此确立教工自我发展方向与重点;重视校本评估:按照时间结点,各项目工作小组完成“项目实施”阶段性或五年总结,然后由教代会审议通过,最后完成学校总的评估报告。重视督导报告,学校自评总报告由科研室负责统稿,各部门交叉审阅,充分修改,教代会审议通过。
4、争取外力支持
在五年发展规划实施过程中,学校将努力争取外力支持,形成合力。一是争取区教育督导室和教育学院的支持,充分接受他们的帮助、指导和服务;利用专家智慧、领导力量推进与完善我校五年发展规划的具体实施。二是社会(尤其是街道)力量的支持。学校建立有关制度,定期召开家委会,开展问卷调查,召开社区联席会议等,积极争取家长、社区等对学校实施规划过程的监督、支持和帮助。三是老领导的关怀指导。学校发展到今天不是一两任领导的汗水,而是凝聚了几代领导的心血,学校将定期邀请学校老领导对五年发展规划出谋划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