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联文库-企业内部免费在线文档学习分享平台

博联个人数字图书馆  博联在线文档学习分享平台

博联文库

晋中市特优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方案

总页    原创专区    重大项目文件    晋中市特优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方案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是重点。创建现代农业产业园(以下简称“产业园”)是新时期党中央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施质量兴农战略的重大举措,也是促进产业兴旺的重要抓手。为扎实开展好产业园创建工作,进一步激活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动力新动能,根据《山西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创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现代农业产业园的意见》(晋政办发〔2017〕108号)文件精神,结合晋中实际,制定此方案。

  一、目的意义

  晋中市地理区位独特,农业资源丰富,生产条件优越,产业基础扎实,属全国日光温室优势区、越夏延秋蔬菜优势区、高原苹果优势区、酿造葡萄优势区、全国酥梨主产区。黄芩、远志、党参、柴胡、甘草等道地中药材不仅适应我市特有的自然气候和水土条件,而且以品质佳、药效高备受市场青睐。通过创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产业园,能够更好发挥区域比较优势,集聚土地、资本、科技、人才、政策、信息等现代农业发展要素,建立农民在产业化过程中的利益共享机制,丰富特色产业内涵,推进农业与文化、旅游等深度融合,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奠定坚实的基础,对提升农业发展质量,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

  二、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深入学习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坚定不移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紧围绕全面挺进全省第一方阵的总要求和晋中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的总目标,立足园艺产业和规模养殖,以“质量兴农”和“利益共享”为主题,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三大体系和推进农村三产、产城村融合发展,打特色农业牌,走全产业链路,实现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利益的农民共享。科学发展,创优品牌,着力提升质量、效益、竞争力,创建“生产+加工+科技”的现代农业产业园,为全市农业转变发展方式注入新动能新活力。

  (二)基本原则
  1、特优为先,融合发展的原则。突出特色主导产业,不搞大而全,以规模化种养基地建设为基础,促进产加销、贸工农、农文旅一体化发展,建立产品评价标准、配套生产技术规程,提高专业化发展水平,提高质量、提高效益。坚决防止非农异化,不能把产业园办成少数加工企业的工业园,同时也不能建成只有农业生产但加工不匹配、加工转化能力不强的传统农业园区。
       2、政府引领,市场主导的原则。统筹兼顾,因地施策,强化政府规划引领、改革创新、政策支持和公共服务作用。立足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整合各类资金、项目和惠农政策向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产业园集中,充分调动各级各部门创建积极性,形成凝心聚力、合力推进的良好氛围。
       3、开放办园,农民为主的原则。鼓励城乡互动,树立“大开放、大引进”的办园理念,要做到“有边界,无围墙”,注重吸引多元主体、全社会力量参与创建。坚持为农、贴农、惠农、以农民增收为重点,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民就业增收,让农民分享创建成果。对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僵化的实行一票否决。
  4、绿色发展,注重生态的原则。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行清洁生产,发展生态无公害农业,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长效机制,制定并实现“一控两减三基本”目标,推动形成保护与开发并重、生产与生态协调发展的绿色生产方式。
  5、重点打造,引领带动的原则。原则上各县(区、市)创建一个产业园,集中力量,重点打造,尽快构建和完善园内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并以此为示范样板,辐射带动各县(区、市)其他产业、其他区域产业水平的提档升级。

       (三)创建目标
       一年有起色、两年见成效、三年成体系。力争在“十三五”期间,以太谷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为引领,构建形成特色鲜明、优势集聚、产业融合、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晋中特色农产品优势区集群,创建并认定一批“生产+加工+科技”的现代农业产业园,每个县(区、市)集中力量创建1个产业园,形成“1+1+11”(即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山西农谷和11个“一县一园”)的现代农业建设格局,全面提升特色农产品的产品优势、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打造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农民增收的新引擎。

  三、创建布局、任务、申报认定

       (一)总体布局
       重点推进“一核两区三带”特色产业布局。“一核”即:以太谷县为核心,全面实施山西农谷战略,着力营造内外科技势差,通过龙头拉动、示范引导、技术贸易等方式促进科技成果与生产技能的市场化流通,辐射带动东、西两区特色现代农业上档升级、快速发展。
       “两区”即:平川高效农业区(榆次区西部、太谷县西北部、祁县北部、平遥县西北部、介休市西北部的河谷一、二级阶地区域)以传统文化和农业现代化为主题,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优先发展设施蔬菜、苗木花卉及猪鸡养殖业,重点培育创意体验农业、奶牛猪鸡养殖业以及农产品加工储藏流通业;东山生态农业区(寿阳县、昔阳县、和顺县、左权县、榆社县以及榆次区东部、太谷县东南部、祁县南部、平遥县东南部、介休市东南部、灵石县)以绿色生态为主题,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优先发展饲草作物、小杂粮、旱垣蔬菜、干鲜果及肉牛养殖业,重点培育中药材、肉羊养殖业、休闲观光农业以及生态养生产业。
       “三带”即:太行山循环农业产业带、中部丘陵双百公里林果带和平川河谷阶地百里设施蔬菜带三个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带。太行山循环农业产业带(寿阳县东部、昔阳县、和顺县、左权县、榆社县)重点发展“肉牛—食用菌(或沼气)—粮食(或饲草)—肉牛”的粮牛菌循环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和生态养生农业。中部丘陵双百公里林果带即山区百公里干果带和丘陵百公里水果带:山区百公里干果带(左权县中南部、榆社县南部、平遥县南部、介休市南部和灵石县)立足土壤、气候优势,重点发展以核桃为主导的干果产业;丘陵百公里水果带(榆次区中部、太谷县中南部、祁县中南部、榆社县河峪乡、平遥县东南部)重点发展苹果、梨、桃、葡萄、红枣等水果产业。平川河谷阶地百里设施蔬菜带(榆次区南部、太谷县中北部、祁县北部、平遥县西北部、介休市西北部)重点发展日光温室和塑料拱棚蔬菜。

  (二)主要任务
  1、突出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培育和扶持产业园内覆盖区域大部分农户的农民合作社、种植大户和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鼓励合作社聘用职业经理人与专业会计,积极从事农产品产后储藏、保鲜、烘干、清洗、分级、包装、销售等业务;大力引进国内外大型农业龙头和优势农业生产要素,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导产业园内土地承包经营权依法流转,推进适度规模经营的家庭农场发展壮大。引导产业园内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构建以分工协作为前提,以规模经营为依托,以利益联结为纽带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通过“公司+合作社+家庭农场”组织模式,让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挥各自优势、分工协作,促进家庭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协同发展。引导农机、植保、土地托管、农业经纪人、民间担保贷款等社会化专业服务组织积极参与产业园内农业产业化服务。
  2、突出农业生产要素集聚,推进全产业链建设。各县(区、市)要组织编制本地产业园规划,防止产业园过大或过小,一个产业园确定1—2个主导产业,两个产业要有关联性(如种养结合型),根据规划设计储备项目,一年一个台阶、一步一个脚印推进。通过当地原有龙头企业的升级改造、资源型企业转产、招商引资等形式,积极引导城市工商资本投资产业园内农业产业化开发。大开放、大引进,引资、引技、引才、引智和当地的产业发展紧密联系起来,防止生产、加工与科技脱节,进一步把现代农业的龙头举起来。深化农村改革,着力破除城市工商资本入驻农村的一系列藩篱和障碍。推动由单一产原料、卖原料、卖初加工品向精深加工转变,努力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打造大学生创业园、返乡人员创业园,搭建创业见习、创客服务平台,降低创业风险成本,提高创业成功率,将特优区产业园打造成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双创”孵化区。
  3、突出绿色生态循环发展,推进特色优质高效。坚持“五位一体”发展理念,特优区产业园创建必须与环境承载力相匹配,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竭力推进种植、养殖、食用菌、副产品利用等多产业的上下游循环发展,把绿色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全面推行“一控两减三基本”,实施资源保护和废弃物治理同步推进,推广绿色种养模式。大力开展农业“三品”认证,引导药食同源农产品生产,深度开发功能食品,研发生产休闲、养生、保健等高端系列产品,拓展农产品的增值空间。
  4、突出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推进特色品牌打造。以龙头企业为统领,对内强化全产业链农产品质量安全、食品安全监管,对外做大做强特色品牌。充分利用数字农业、信息进村入户等上级工程项目,加强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信息技术应用,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确保特色农产品质量安全。针对研发、生产、加工、仓储、物流、营销等全产业链各环节,制定产品标准评价体系,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强特优区产业园特色农产品品牌培育、发展、营销,尽快做强做大区域特色农产品品牌。
  5、突出农民利益共享机制,推进三产融合发展。引导和鼓励农民加入合作社,合作社拓展农产品初加工、销售等业务;农民以承包土地经营权、资金等方式入股企业,多模式、多途径创新农民共享产业化利益机制,参与农业产业化全过程。推进特优区产业园内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挖掘特色农业生态价值、文化价值、休闲康养价值,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重构和演化升级。
  6、突出山区土特产品开发,推进特色产业扶贫。充分挖掘和研发偏远山区土特农产品,发挥其自然环境优越、无工业、无污染的优势,走生态农产品道路,使之融入特优区产业园,加强产品的包装与营销,带动贫困地区农民快速增收。特别要充分挖掘偏远山区的环境气候优势,合作开发休闲农业、康养农业,协同推进特色产业发展,带动贫困农户脱贫致富。

       (三)申报与认定
        产业园创建要体现区域特色、产业特色和产品特色,体现产业集聚、技术集聚和要素集聚。
  1、申报。每县(区、市)申报1个产业园。产业园范围应涵盖整个产业链条,范围不出县。产业园规模要防止过大或过小,不支持以整县创建或以少数几个村创建。原则上榆次区、太谷县、祁县、平遥县、介休市、寿阳县种植规模不小于10000亩,灵石县、榆社县、左权县、和顺县、昔阳县特色产业种植规模不小于5000亩。
  2、认定。市创建领导小组每年度按照产业园认定标准组织对产业园进行认定,成熟一批,认定一批。认定后的产业园优先推荐申报省级产业园创建,享受相关政策支持。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晋中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领导组统筹领导现代农业建设工作,同时成立由市政府分管农业副市长任组长的产业园创建领导小组,协调解决创建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和重要事项,组织指导产业园创建工作。各县(区、市)要高度重视,把产业园创建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市里确定的每县(区、市)重点创建的一个产业园,要成立由分管农业副县(区、市)长为负责人的专门班子加以推进。鼓励创新产业园管理体制和投资、建设、运营方式。

       (二)支持创建政策。市级财政将安排专门资金用于产业园的创建工作。各县(区、市)也要根据产业园创建中存在的瓶颈制定专门政策措施,包括园区用地供应保障,园区农业用水用电优惠政策;允许以产业园规划为依据,统筹现有项目资金,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的原则向园区适当倾斜,形成集聚效应。通过PPP、贷款贴息等方式,撬动更多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入园区创建。

       (三)严格目标考核。各县(区、市)政府要把特优区产业园创建做为一项重要工作任务,定规划,抓协调,建平台,推动农村改革。市产业园创建领导小组将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全市所有产业园创建进展情况进行排队通报,不定期地召开现场推进会。按照一年有起色,两年见成效,三年成体系的目标,每年年底开展一次产业园的综合考核,考核不合格的,撤销创建资格。对发生较大农产品质量安全或食品安全事故、造成不良影响的,随时取消创建资格。在工作中要高标准、严把关,避免盲目扩张规模、一哄而上,防止“争牌子、套政策、做盆景”。

       (四)搞好宣传发动。充分利用各种形式媒体作用,大力宣传产业园创建的重要意义,宣传产业园的产品,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产业园创建的浓厚氛围。加大对产业园的宣传和品牌推介力度,提高产业认可度和品牌价值。

       附件:
       1、晋中市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领导小组
       2、晋中市现代农业产业园认定标准

       附件1:晋中市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领导小组

       为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优化生产力布局,做好我市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工作,根据《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成立山西省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领导小组的通知》(晋政办函〔2017〕92号)文件精神,我市成立晋中市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领导小组。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主要职责
       负责组织领导全市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工作,制定总体规划,研究制定出台相关的配套政策,统筹协调解决建设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和重要事项。

       二、组成人员
       组长:任忠 市政府副市长
       副组长:魏鹏耀 市政府办公厅副调研员,赵向平 市委农办主任、市农委主任
       成员:贾怡忠 市发改委副主任,郭玉虎 市科技局副局长,药艳明 市财政局副局长,
李彦峰 市国土局总规划师,石立民 市环保局副调研员,刘学文 市水利局副局长,吴建功 市林业局总工程师,巩炎东 市畜牧局副局长,赵希龙 市农委副主任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农委。办公室主任由赵向平兼任。

       附件2:晋中市现代农业产业园认定标准

       现代农业产业园(以下简称“产业园”)是在规模化种养基础上,通过“生产+加工+科技”,聚集现代生产要素,创新体制机制,形成了明确的地理界限和一定的区域范围、建设水平比较领先的现代农业发展平台、农业招商引资平台,现代农业技术、现代农业发展、现代经营方式的集成平台,对区域农业和农村现代化辐射带动平台。申报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应达到以下条件:
       1、园区要有整体发展规划。由核心区、示范区和辐射带动区组成。其中核心区面积榆次区、太谷县、祁县、平遥县、介休市、寿阳县分别不少于1万亩,灵石县、左权县、和顺县、昔阳县、榆社县分别不少于5000亩,核心区要有科学的功能划分。
  2、发展功能定位准确。建设思路清晰,功能定位符合产业园内涵要求,有特色鲜明、发展基础好的主导产业,有规模化种养基地和与基地相衔接配套的农产品加工集群,有产加销一体化的产业链条。主导产业数量不能超过2个,主导产业产值达到园区产值的50%以上。
  3、规划布局科学合理。产业园地理界限和区域范围明确,产业园规模适中。生产、加工、物流、研发、示范、服务等功能板块布局合理、相对集中。主导产业基地规模、配套加工生产能力与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相匹配。
  4、建设水平区域领先。产业园各项指标区域领先,设施装备条件较好,现代要素高度集聚,技术集成应用水平较高,一二三产深度融合,适度规模经营显著,新型经营主体、新型职业农民成为园区建设主导力量,体制机制创新活力迸发。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0%以上,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5%以上,产业园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达到3:1,节水灌溉达到高效示范标准。
  5、绿色发展成效突出。种养结合紧密,农业生产清洁,积极推行“一控两减三基本”,灌溉区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超过50%,农药、化肥利用率达到40%以上,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0%以上,秸秆、农膜得到有效的处理或利用。
  6、质量安全水平较高。种养基地农产品生产全部实现标准化,产品全部经无公害农产品或绿色食品认证,绿色食品生产面积达到50%以上。产业园主要农产品或加工产品实现质量可追溯。已形成一些较知名的公共品牌或产品品牌。
  7、带动农民作用显著。积极创新联农带农激励机制,产业园所在地农民与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已建立行之有效的利益联结关系,在推进农民分享二三产业增值收益上有创新性、实质性举措。园区农民可支配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原则上应高于当地平均水平30%以上。
  8、政策支持措施有力。县级党委政府支持力度大,在用地保障、财政扶持、金融服务、科技创新、人才支撑等方面有明确的政策措施,政策含金量高。在推进产业园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健全冷链物流和交易展示等配套服务方面有务实管用的支持措施。
  9、组织管理健全完善。产业园建设主体清晰,管理方式创新,已建立适应发展要求的管理机构和开发运营机制,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广泛参与产业园建设运营,形成了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建设格局。
2018年10月30日 19:11
浏览量:0
收藏